機器正在取代警力,賽事維安、資安與隱私誰重要?

奧運作為全球矚目的運動賽會,匯聚各國官員、運動員、媒體記者、裁判、志工等相關人員於東京,安全工作自然不可掉以輕心,尤其面臨恐怖攻擊的風險,東京奧組委在街道佈署超過140台固定式監控攝影機,並且透過機器人與人臉辨識系統,力求維安滴水不漏。然而,科技維安的背後,涉及個人隱私與社會共識,孰輕孰重,該如何取捨?

維安與隱私如何取得平衡?似乎沒有標準答案

以目前使用相當普及的人臉辨識來說,可以用來協助加速人流疏通,傳統人力目測核對證件的作法,檢查時間至少需要 1 秒,而人臉辨識僅需 0.3 秒,速度提升 2.5 倍,大幅縮短排隊進場的時間。此外,也可以有效防止未經授權人員進入管制區域,確保安全性。

另一個是將人臉辨識系統應用於防恐監控,透過佈滿大街小巷的攝影機,以及維安人員身上的穿戴式攝影裝置,將大量影像傳回控制中心,經由人工智慧的分析,即時偵測異常,並針對可疑人士發出預警。東京都警視廳更將東奧視為「高科技安全元年」,希望找到融合維安人力與科技的新世代安全機制,不論在預防犯罪,或是實際執行安全任務的準確率能大幅提升。

大量使用人臉辨識確實可以更準確掌握人員動向,對於城市安全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這些科技是建立在大量個人資料的基礎上,也因此東京當地開始出現個人隱私的疑慮,認為雖說是為了安全,實質上是在監控民眾。科技與隱私一直以來都在拔河,究竟該如何權衡?

鴻海研究院執行長兼資通安全研究所所長李維斌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牽涉到整體的社會共識,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對於隱私的認知其實都不一樣。假如發生在歐洲,隱私肯定是他們非常在意的議題,但是如果在中國,政府可以隨時要求企業提供資料,也可以在街道上搜集個人影像。而若就東奧維安與隱私兩者間如何權衡,很重要的關鍵是個人或是這個城市願意「妥協」到什麼程度。

「假設今天完全不能接受任何監控系統,你就必須接受可能有違害安全的事件發生,所帶來的成本跟風險是非常高,」李維斌坦言,社會共識並沒有標準答案,不論是中國或是歐洲,妥協的結果就形成社會共識,成為大部分的人都願意遵循的規範。

對於這種大型賽事而言,不只維安很重要,資安也很重要,兩者如何平衡,就需要有一些法規制定,需要告訴大眾這些資料是怎麼搜集?如何使用?資料保存多久?這些都是現在比較成熟的作法,大家普遍意識到隱私的重要,「早期哪管這麼多,攝影機架在那邊就開始拍,」李維斌說。

除了法規與資安技術,最重要的是「信任」

法規固然重要,但是政府或是企業是否有遵循這些規範執行?其實沒有人真正知道背後的操作,這就是下一個需要探討的議題——信任。

首先澄清一個觀念,資安(Security)並不等同於隱私(Privacy),資安強調的是技術層次,包含資訊的機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 Availability),簡稱CIA,資安團隊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保護資訊不被攻擊,打造堅強的網路保護網。隱私則更多強調個人權利與社會面的議題,例如許多人在使用手機地圖、分享自己的動態或者付錢、叫車的時候,其實都是用個人的隱私換取服務。但這只是個人層面,如果牽涉公共議題,就屬於社會共識的範疇,然而社會共識會隨著時間、地點、體制而有所不同,複雜程度就會更高。

一般人的期待是,有了完整的資安系統,就可以保障個人的隱私,不過並沒有那麼簡單。李維斌說,就如同我們都在電腦裝防毒軟體,卻還是會中毒的概念一樣,裝了這些軟體,真的能免於被勒索的風險?即便它標榜通過各項世界認證,是否真的可靠?即便都是銀行,同樣都在台灣的法規底下運作,你會選擇外商銀行,還是信用合作社?這些都牽涉到信任的問題

同樣地,即便有法規白紙黑字寫下來,相關單位到底有沒有遵守,也就取決於是否願意相信它。有些國家行政效率好又清廉,民眾比較容易選擇相信它會照著做;有些則會認為政府總是偷偷摸摸,或是僅是表面功夫,寫是一回事,要不要做又是另一回事,最後則會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這些態度都會影響大眾的妥協程度,同時決定科技推動的速度與力道。

想要維穩,除了搜集個資之外的創新方法

那麼是否有一些創新的作法,可以兼顧科技與信任?李維斌提到,過去他在台北市資訊局長任內推動智慧城市時,看過荷蘭有一家企業利用聲音辨識,去監控社區是否有異常事件發生,但又不侵犯個人隱私與個資。它的作法是在路燈安裝感測器,用以偵測附近的聲音變化,進一步推測發生了什麼事情,例如有尖銳的玻璃破裂聲,或是此起彼落的哭鬧聲,系統會判斷可能附近發生非常態事件,自動通報警察前往關心。

這個方法的特色在於,它基本上沒有牽涉到個人資料的搜集,僅是一個統計與分析的行為,比較不會有個資與隱私的問題。不過他也提醒,科技始終是由人在使用,如果使用的人有心將資料拿來做別的用途,始終都是風險所在。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建立一個「可信賴」的規範框架,無論在AI、5G或任何新科技應用的領域,都是需要社會對話、建立共識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