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技到醫療 人工智慧將為健康產業帶來顛覆

AI  不只是第四波工業革命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說,許多人將 AI 形容為第四波工業革命,但實際上,AI 影響的範圍十分廣大,包括不同族群、文化,與社會,甚至將顛覆我們現在對於醫療的看法,而我們正好站在這個變革的時間點上。

博訊生技創辦人秘心吾從博訊生技自動化細胞製備的經驗切入,分享十年來從生技產業起步、結合 AI 技術,並進一步成為負碳產業的研發歷程。可以看到生技不僅與 AI 有關,更與 ESG 相關。AI 結合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最適合用在四種方向:影像診斷、基因診斷、復健醫學肌電診斷和生理診斷。

Dr. Svante 則是將醫療專長結合 AI,開發出醫療醫師分身軟體,並且成功將軟體外銷至土耳其,讓醫師數位分身的可行性在歐洲被驗證。雖然 AI 仍有侷限性以及決策責任問題有待解決,但 Dr. Svante 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慧絕對可以幫助醫生做出更好的臨床決策,甚至在醫療保健的某些領域如放射學可取代人類判斷。科科生醫總經理江定鴻則從實際經驗出發,分享 AI 在醫療場域當中的相關應用。

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同時也是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常務董事張益肇提到,雖然他投入 AI 研究多年,但仍被 ChatGPT4.0 的功能所震撼,就好像多了個 IQ 約為 150 左右的智慧幫手。他比喻,如果一家公司的執行長,未來有很多位 IQ150 的同事,經營者必須思考該怎麼應用。如果沒有想清楚,一旦競爭對手使用得比你更好時,你所擁有的競爭優勢也會跟著變低。

張益肇提到,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GAI)除了對教育帶來影響,還可以和它討論不同的知識,包括歷史、化學或數學等,實際上也已經有許多商業化的用途出現。至於醫療方面,除了個人健康的照護應用之外,例如失智症的預防或照護;還包括用於新藥的開發上,以及有效率的提升醫生的醫療行為。

為了避免 AI 的幻想,可解釋 AI(XAI)將更重要

他提到,台灣目前已經有許多醫療院導入相關應用,例如協助醫生整理病歷,藉由語音分析醫生與病人的談話,整理病人的相關病徵與病史,讓醫生可以更專心於病人身上或是使用 ChatGPT 推薦病人就醫科別、幫助醫生進行衛教工作。但張益肇也提醒,由於 GAI 有時會有幻想的情況出現,這時候可信賴或是可解釋 AI(XAI)就變得很重要,必須要了解如何控制,使其不會出現幻想的情形。

張益肇認為,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節省許多時間,使其更有效率。除了對於台灣的醫療系統帶來幫助外,也能持續擴展到全世界不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