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仍有七成企業難以跨越 AI 落地應用門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今年啟動全台製造業 AI 導入媒合活動,聚焦實戰落地與技術對接。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taiwan-manufacturing-inventory/
根據《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仍有七成企業難以跨越 AI 落地應用門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今年啟動全台製造業 AI 導入媒合活動,聚焦實戰落地與技術對接。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taiwan-manufacturing-inventory/
Midjourney、ChatGPT 等 AI 應用爆紅,其背後基礎模型的重要性也備受關注。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指的是,透過大量數據訓練出能執行多種不同任務的模型(通常有規模的使用自監督式學習),例如 Google、Facebook 等大型科技公司,近幾年挹注龐大的資源訓練出大型模型,如 GPT-3、BERT 等,都屬於基礎模型。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hhri-20230303-next-forum/index.html
近幾年大為流行的Low Code、No Code AI平台,強調不用培養AI團隊與快速看到結果。由於主打「完全不需寫程式」或「寫少量程式」就能完成工作,也讓不少公司開始考慮是否導入相關系統。而這麼多的平台工具該怎麼選呢?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no-code-and-low-code/index.html
上週 AIF 與資策會合辦的智慧製造技術論壇也圓滿落幕, 500 多人共同參與超過三個小時、沒有間斷的扎實知識分享。雖說是技術論壇,但實際上談的是「解決問題的價值」。正如論壇主講、北科大管理學院范書愷院長所說,這波 AI 競賽的關鍵在於,「如何讓 AI 真正進入製造現場的價值鏈,並進一步推動營運模式變革。」與你分享本週電子報。
而進入 AI 時代之後,用 AI 來進行影片創作,有人反對,認為「那是假的」影響人類的創作精神與靈魂;也有人說電影本來就是假的,不是一樣嗎?但對於影視產業的創作者和從業者而言,這個問題可不只是真假的辯論,而是牽涉到產業興衰、就業機會的問題,真實又嚴重,而且避無可避。
從今年 4 月底公布的《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中,明白看出「知道,但是做不到」是許多製造業、尤其中小企業的 AI 焦慮所在。因此從 5 月開始,半年內我們舉辦了六場分享和論壇活動,逐步蒐集不同業者的需求,同時盤點新創企業所累積的經驗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