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案例, 觀點 Uber 打造 AI 驅動開發平台,每年為開發團隊省下 21,000 小時 大家都知道,Uber 是平台經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之一。這家每天需要處理 3,300 萬筆行程、遍布全球 15,000 個城市的企業,其營運背後靠的是一套擁有數億行程式碼的龐大系統。對Uber來說,5,000 位內部工程師有效率地寫 code、不被瑣碎工作拖累,對公司的整體營收至關重要。隨著AI的進步,Uber同樣導入 AI 來優化自己內部的開發流程。
台灣AI新創地圖,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AI 服務商介紹》城智科技:克服疑慮 從人臉辨識成為電腦視覺整合AI 過去提及 AI 人臉辨識,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高壓監控的「天眼系統」,成本與隱私爭議,是這項技術在產業應用上令人疑慮之處。然而,城智科技(AIRA)從人臉辨識核心技術出發,迅速轉向更具實務價值的人像追蹤應用,成功切入公共安全、零售與工廠管理等具備剛性需求的場域。不僅避開了傳統人臉辨識侵害隱私與法規風險,也開啟了一條以標準化、可擴展為導向的產品化路徑。
新聞稿, 智慧城市, 觀點 AIF 攜手鴻海、雲林縣府開辦「主管創新學 AI 科技學院」 奠基智慧城市基礎 面對 AI 的快速演進與公共治理數位化的挑戰,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攜手鴻海科技集團與雲林縣政府合作,共同開辦「雲林 AI 科技學院」,藉由全台首創的「地方 AI 育才模式」,為雲林邁向智慧城市奠定基礎。
產業案例, 策略觀點, 觀點 中衛中心以 AI 賦能推動轉型 從工具使用到組織變革 因應當前產業 AI 轉型政策,許多公協會及法人機構肩負 AI 人才培訓、輔導企業升級的關鍵任務。然而,若這些扮演推手的公協會與法人自身仍按照過去的運作模式,靠辦活動、行政文書作業達成 KPI,如何具備輔導中小企業的能力和經驗?
精選書單, 觀點 迎接人機協作的新工作時代 「機器人何時會搶走我們的工作?」這是當代最普遍的焦慮。然而,在「機器人之母」、麻省理工學院(MIT)AI實驗室主任丹妮拉.羅斯(Daniela Rus)的眼中,這是一個錯誤的提問。她從童年幻想能讓自己灌籃的機器球鞋,到今日引領全球的尖端研究,始終抱持著一個核心信念:機器人革命的真諦,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賦予我們超能力」。
精選書單, 觀點 導入生成式 AI 第一步該做什麼?三步驟策略 找出適用場景 生成式 AI 正加速重塑全球產業格局,台灣企業雖已普遍接觸並試用各類 AI 工具,但如何將其由試驗階段推進至驅動轉型的核心動能,仍是管理階層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儘管生成式 AI 帶來效率與創新的潛力,但其本身也伴隨著邏輯錯誤、事實偏差等問題,是很多企業進入AI落地的主要障礙。
人工智慧, 觀點 「人工超級智慧」是否成真 抉擇在人類手中 由 OpenAI 前研究員 Daniel Kokotajlo 等人撰寫的未來預測報告《AI 2027 》中,提出一個可能的情境:通用人工智慧(AGI)最快將於2027年實現,並進入人工超級智慧(ASI)階段,思考速度將是人類的 50 倍,且可同步運作 30 萬個副本。
精選書單, 觀點 借鏡小國的智慧:台灣如何在多變世界中尋求生存與發展之道 面對全球局勢日益多極化、大國競爭白熱化,台灣作為一個長期直接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壓力的小國,生存與發展的道路更顯艱鉅。《十個小國的智慧》一書作者,亞美尼亞前總統阿曼.薩奇席恩,身兼科學家、企業家、外交官與國家元首,以親身經歷與深刻觀察,描繪亞洲、歐洲與非洲等十個「小國」如何在亂世中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