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AI化調查, Edge AI, 人物訪談, 觀點 高通劉思泰:善用終端 AI 軟硬整合 掌握智慧轉型契機 生成式 AI 的浪潮席捲全球兩年多,在多種技術應用競逐的過程中,許多人已經看出,若要產生更基礎、更結構性的轉變,生成式AI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從全球發展趨勢和台灣既有產業優勢來看,能夠在終端裝置上運行的AI應用,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尤其此刻,我們正面對大環境的難以預測和典範的轉移,「終端 AI」(Edge AI)的發展更形重要:它不僅將重構人機互動模式,也是現有產業鏈與國家政策擬定時必須重視的關鍵。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主權AI, 人物訪談, 觀點 不只是有算力,而是怎麼創造價值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持續突破,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新一代開源模型快速崛起,加速推動全球產業重新檢視其對算力的需求與佈局策略。過往產業對算力的關注,往往聚焦於晶片效能、伺服器規模等硬體層面的建設;然而,DeepSeek 等開源模型的出現,揭示了驅動產業 AI 化的核心關鍵,更在於技術能力的強化與商業模式的創新。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觀點, 人物訪談 呂正華:從「知道」到「做到」尋找產業 AI 化的引爆點 隨著全球產業版圖在政經環境動盪加壓下的劇烈變動,人工智慧絕對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技術。然而,根據《2025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台灣有七成企業仍處於 AI 化前期。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呂正華指出,目前台灣產業的 AI 化進展雖有增長,但仍然面臨多項挑戰與瓶頸,尤其在應用落地與價值創造上仍待突破。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AI 時代的教育難題,家長與老師的新考題(下) 當前的 AI 熱潮讓許多人關注如何學習 AI 技術,但事實上,AI 的發展已趨近於讓使用者不需學習技術即可運用,當 AI 已經能夠生成藝術作品時,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品味與品質鑑別能力來評估這些作品?就像飲食一樣,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才能辨別真正的美味。而這樣的判斷力,正是現在教育中最需要但又最缺乏的部分。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 在AI快速發展的今日,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變。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教育典範轉移時期,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通識教育的出現源於我們很早就意識到單純的分科教育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發展和人生養成不夠完整。這種分科制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有專精的領域,進而在工作崗位上提高效率、增加產出。許多人將這種專業分工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人全面發展的需求。在當前過度重視就業導向的氛圍中,我們更需要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養專業人才,還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AI 時代的教育難題,家長與老師的新考題(上) 在 AI 技術與應用不斷進化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傳統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學校教育也面臨極大挑戰。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再僅依賴記憶與測驗來評估,而是更強調理解、創造與應用能力。面對未來的新時代,現有的教育制度該如何調整,才能讓孩子擁有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
ESG新賽局, 產業案例, 觀點, 人物訪談 從地方創生到跨國數位匯流:竹山小鎮成為亞洲永續韌性樞紐 隨著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持續推進,科技成為地方創生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許多組織開始意識到,科技不僅是便利生活的工具,也能成為帶動社區繁榮與文化保存的手段。「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從民宿經營開始,結合在地文化與科技創新,並創立數位科技公司「小鎮智能」,運用區塊鏈與人工智慧技術,協助社區在全球化的脈絡中找到自我定位,並透過數據分析驅動永續發展的落實。
AI準備度, 人物訪談, 觀點 技術力:企業已搭建適合技術人才成長的舞台? 隨著數位科技持續發展,持續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在企業方面,由於有快速增加效率與提高品質的潛力,人工智慧正逐漸成為公司營運模式的核心,甚至已重新定義公司的流程與組織。
AI準備度, 人物訪談, 觀點 數據力:在企業治理四大架構上 建立完整數據管理體系 數據是企業推動 AI 最重要的基礎,隨著各企業組織擁有的資料越來越多,在保障資料安全和遵循法規的同時,還必須從中發掘寶貴的洞察,複雜度有增無減。「2024 台灣企業 AI 準備度」調查中所定義的數據力,不只是企業的資料搜集與管理能力,還包含應用能力,但三者在程度上有明顯落差,該如何提升整體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