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更快更強的 AI 工具不斷出現,然後呢? 2023 一整年,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都在大型語言模型的戰場廝殺,就連對岸中國大陸也出現超過二百多個大型語言模型。從這些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 所延伸的工具,更是數以千計。這些工具功能看起來十分厲害,好像只要會操作,人人都可以是 AI 高手與人才,但是究竟要拿 AI 工具來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這些看起來基本且重要的思考,似乎很常被遺忘。
ESG新賽局,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35年前就啟動的永續人才培育計畫,能為台灣帶來些啟發? 永續浪潮席捲全球,企業亟待專業人才投入,而各大專院校也積極將永續發展議題融入課程設計中。劍橋大學早在1988年即成立永續領導力學院(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CISL) ,特別針對在職企業人員設計永續專業訓練課程,35年來培育數萬成員進入公部門與企業。目前台灣的永續教育正在醞釀,而企業也亟待專業人才投入,從英國以至於歐洲在社會共識的建立,以及永續教育與人才培育的長期努力中,有哪些做法值得台灣學習?
AI Junior Award,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AI 時代下必須知道的人才自我養成術 「躺平」、「內卷」是許多人對於年輕世代的評語,認為現在的學生對於未來茫然沒有目標,下課後只想追劇、滑社群媒體。這可能是部分的事實,「但或許只是他跟你想的不一樣而已,」AI Junior Award評審、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副教授胡筱薇認為,其實不少學生擁有很多想法與創意,重點在於怎麼引導他們,找到熱情與方向。
AI Junior Award,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生成式AI加值,如何讓自己成為跨域人才? 不少人對於 AI 有個迷思,認為那是屬於資工、資管的領域,對於其他學科而言,彷彿是另外一個世界。但事實上,可將 AI 視為一個高級的工具,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就算社會科學甚至文化藝術,都應該要懂。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向未來提案!學校裡的沙盒,「未來智慧工場」培養學生失敗的經驗 科技變革日新月異、全球政經局勢更是加速變化,對於未來人才的需求及想像早已不同以往。而大學做為人才培育的重要高等教育機構,除了承接大學的社會責任,還肩負橋接產業與學術橋樑的角色,面對新的挑戰,大學又該做出那些改變?
人物訪談, 產業案例, 觀點 博訊生技秘心吾 跨域打造再生醫療新生態系 全球再生醫療市場預估在2050年將達3800億美元,成立僅十年的博訊生技鎖定自動化細胞製備CDMO (委託開發製造)及代工服務,結合AI與AR技術,不僅吸引半導體大咖投資,更有多家國內外創投興致勃勃想投入。最近博訊更與多家相關企業聯手串接再生醫療供應鏈成型, 期待促成生技創新生態圈成形,以細胞製備CDMO突圍歐美日,領先幹細胞新應用戰役。
人物訪談, 觀點 詹婷怡:連結各界夥伴與資源,善用 AI 工具發揮更大效益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6日公告第三屆董事名單,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前主委詹婷怡接任董事長。詹婷怡認為,AI應該要與其他產業銜接,藉由AI應用在內的數位化工具,打破不同產業間的界線與弭平落差。
人物訪談, 觀點 真假難以區分的 AI 時代,法律人的新難題 AI 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包括真假訊息難辨,更衍伸出許多道德與倫理議題。可以看到世界各國開始提出各項倫理準則與白皮書,但從法律的觀點來看,除了創新與監管的糾結,還有許多亟待討論的方向。
人物訪談, 觀點 當生成式 AI 已可完成多數工作,企業需重視哪些風險? 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日漸普及,許多企業也開始將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加入工作流程或產品中,以推動洞察、自動化和創新。對企業而言,現今使用 AI ,考慮的可能不只是成本或投資問題,而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