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薇:生成式 AI 不只是工具,而是日常

生成式 AI 引發全球熱潮一年多來,除了產業界關注未來的應用與風險之外,許多大專院校老師也很擔心學生使用 AI 代寫報告,不僅無法鑑別實力與學習成效,更擔心學生失去邏輯訓練與思考組織的能力。但使用生成式AI一定會對人才培育與能力培養造成傷害?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連續三年舉辦 AI Junior Award,今年更以生成式 AI 為題,邀請全台大專院校學生將社會關懷與創意轉換為可執行的 AI 解決方案。過程中,發現 Z 世代(指 1996-2009 年出生的年輕人)學生在工具的運用與投入程度已超乎想像。

對 Z 世代而言,用工具生成文章已是日常

AI Junior Award 評審、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副教授胡筱薇認為,生成式 AI 工具出現的最大意義在於提供學生更有效率的工具,就像是從砍木材燒飯到使用電子鍋一樣,核心目的不會改變,但效率更好、成本也更低。因此,被釋放出來的時間與成本,更應要投入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由於與 AI 協力合作將是未來的趨勢,她認為,學生除了具備使用新工具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學習和 AI 互動的新語言,但並非程式語言,而是能主動探索並建立自己與 AI 合作的方式。在工具運用上也有層次的不同,是熟悉一種工具,或是很多工具?再者,能不能將熟悉的工具串連起來?這些都是不同階段的學習。

胡筱薇提到,對 Z 世代的學生來說,生成式 AI 不再只是拿來做報告、整理論文摘要的工具,甚至文章的生成已經是日常。依照每個人的興趣而有許多不同的應用,例如喜歡 Vtuber 的人,就會去研究影像、3D 模型的生成。她觀察到,學生多半較喜歡視覺創作上的應用,首要是特效,再來才是一些建模的使用,除了學校課程的學習外,學生也會自行投入研究。

找到想解決的問題傾注熱情

回想過去兩屆比賽是否有讓人印象較深刻的組別?胡筱薇提到,曾有學生注意到當前風力發電機組的檢測困境,因此想透過一些資訊科技來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也實際利用空拍機或各種可以想到的方法,取得影像進行檢測。她讚許,從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十分投入在這件事情上,並且在過程中為了解決問題,增加許多對於資訊科技的掌握與理解度。

另外,也有學生團隊曾提出想利用穿戴式裝置,協助視障者快速掌握行走時的路況,當時因為受限於經費和設備的限制,所以無法做到無線裝置。她認為,未來如果有更多大廠願意加入的話,無論是資金或是相關設備贊助,都可以支持學生做得更好。又或者,有學生透過語意分析協助企業進行 ESG 報告,都是讓人印象深刻且能對社會帶來影響力的題目。

「不要小看前期做的每一個努力與規劃,」她認為,學生透過比賽可以學習到任務的管理,從中了解怎樣做一個好的PM,並且能穩定交付每一個進度;過程中更是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戰鬥力。

從比賽中學習不同的思考角度與交流

胡筱薇說,AI Junior Award 每年主題都跟著整個世界脈動前進,因此主題本身也反映未來趨勢,學生藉由參加比賽能夠了解到當前的趨勢。除了過程中的訓練外,學生從 AI Junior Award 還能開拓視野,獲得很多在學校可能無法得到的資源。

因為,AI Junior Award 最重要的價值核心就是成為學生和產業間的橋樑。因此,比賽過程不只專注在技術和分數的高低比較,更在意參賽題目的影響力和學生所要傳達的價值,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她認為,比賽提供了學生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藉由比賽作為載體,提供學生一個不同於學校的訓練過程,不僅是訓練團隊帶領、專案管理的能力,更是訓練同學可以在有限的時間中,交付完美的成果;更能用多元的角度去觀察世界上的各種問題。

胡筱薇說,比賽的整個設計還結合了一些訓練機制,對學生而言也是很好的資源。AI Junior Award 更像是一個平台,藉由比賽結合展覽,學生不只是參加比賽,過程中還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參展單位,可以藉機了解不同單位在做什麼,同時也增加了學生被企業看見的機會;藉由一屆又一屆持續的舉辦,試著讓企業和學生間,可以有更多元交流的一個平台。她也期許,這個社群未來可以持續壯大,建立越來越多元的經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