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增加學生溝通能力?胡敏君:因有強烈動機與好奇心

生成式 AI 的出現,使得不少老師擔心學生濫用,而喪失學習組織與思考能力的機會;另一方面,家長也不知道該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以因應新時代來臨。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胡敏君觀察,生成式 AI 工具的出現,使學生在使用工具時,提升了溝通能力。

胡敏君說,目前大部分學生多半使用生成式 AI 來翻譯或生成圖片等,以往不會畫畫的人,可以利用 AI 生成的圖片,輔助說明自己的概念。因此,藉由工具的使用的同時,大幅提升溝通能力。她觀察到,學生為了讓 AI 可以生成符合自己需求的圖文,會更認真思考如何該如何與 AI 對話。

胡敏君認為,生成式 AI 除了文字生成,圖片的生成品上也十分受到矚目,本身就具有創意的人,更是會十分好奇可以在內容創造上,產生哪些更有趣的成果。生成式 AI 也降低了大家對於運用 AI 的恐懼。

雖然學生使用生成式 AI 的工具不同,但好奇心與需求是一樣,例如可能是為了寫報告或專案,甚至是為了完成某個階段該做的事情。因為有一個明確目標,就是得到需要的結果,並且「好奇 AI 會講出什麼,」所以願意跟電腦溝通清楚。

目前資工系的課程也開始著重溝通能力的培養,她舉例像是透過專案或是工作坊,讓學生增加對於需求訪談,或是跨域合作的練習。不再像過去把功能做完就結束了,而是要近一步理解使用者的需求,理解相關情境,以避免做出來的產品沒有人使用的狀況。

在與學生討論的經驗中,胡敏君也觀察到,許多學生在看待事情時,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容易陷入「事情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思維;或是覺得對方應該能理解自己的意思。因此,在溝通時,雖然談的可能是同一個方向或目標,但往往在溝通的過程中各說各話,沒有交集。這時候就會需要指導者從旁協助釐清雙方的論點,才能聚焦。

新世代學生對於新工具的應用能力更強

多年來投入資訊工程女性人才培育計畫,擔任美國國務院科技女孩計畫(TechGirls Program)導師,協助帶領對 STEM 有興趣的女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同研究主題。並且獲得 Google Research exploreCSR Award 補助,號召清大、成大、台科大師生團隊共同合作辦理 Fun AI 營隊,希望透過AI遊戲闖關的教學與競賽,吸引更多高中生與非資工系的大學生投入 AI 研究。胡敏君觀察到,現在的學生會主動搜尋新工具,以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圖像化能力更強,無論是利用 iPad 做筆記或是快速畫出 prototype。

不過,她也提到,在科技女孩的面試中,有一個問題是,在參加科技女孩,學會一些知識與技能之後,會想要著手解決哪些議題?其中,能具體回答的學生比例十分少,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專業知識不足外,也可能是對於生活中所接觸的問題,或遇到的經歷太少的關係。她認為,除了常見的工具與名詞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培養學生對於議題的深入觀察與思考,才能真正培養善用科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