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將造成教育變革?葉丙成:社會沒有共識下,改變台灣教育仍需要時間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是,當我們只要輸入問題,AI 就能立刻提供解答時,我們對於老師的期待會是什麼?而老師又該擁有哪些技術或能力呢?當各產業都擔心將受到 AI 浪潮帶來的衝擊,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葉丙成認為,AI 要對台灣的教育帶來任何改變或影響仍需要一段時間。

做為國內推動「翻轉教育」風潮中重要推手,葉丙成自 2014 年開始,在台灣各地推動翻轉教學,鼓勵老師結合科技進行教學,但他從教學現場老師的反饋中,卻看到台灣教育在新科技應用上的限制。

老師想將新科技用於教學,得要有被投訴的準備

葉丙成指出,台灣社會給予老師很大的壓力,只要教學上有任何新的改變,例如使用新科技或教學方法,就要擔心會收到家長投訴。他解釋,目前的教學模式是將程度不一的學生都集中在同一個教室中,用一樣的教法與學習內容,過程中程度好的學生覺得內容無聊;但程度差的學生卻又跟不上。

很多年前就已經知道,可以藉由數位科技工具搭配課堂上的互動,將傳統課堂中「教師教授課程內容,再讓學生課後練習並完成作業」的授課模式,翻轉為學生可以在課前用自己的步調先觀看教師預先錄製的課程內容,老師則藉由課堂上與學生討論作業的過程中,快速掌握並解決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

這些在國外都已證明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做法,在台灣推動相當不容易。葉丙成說,老師不敢輕易嘗試的原因,除了並家長不理解也不信任學生看影片學習的目的;老師也擔心萬一這樣的改變導致學生考試排名下降,又引來排山倒海的質疑與控訴。

直到2021年,當台灣因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教育部宣布全面居家上課,並執行線上教學時,台灣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才在短期內大幅提升,這可以稱為台灣數位教育的元年。

葉丙成坦言,再進步或再強大的新科技,無論會不會對教育帶來改變,對老師而言,執行上最大的顧慮仍是台灣社會的共識,是否已經可以接受將新科技應用於教學上。例如將 AI 應用於教學上的必要性或重要性仍沒有共識,尤其當家長們也不了解的情況下,大多數台灣老師是不敢使用的。

新科技帶來的不平等將是新一波考驗

除了在新科技運用的共識形成極為緩慢,沒有思考過新世代的學生該具備哪些能力,也是關鍵問題。

「導入任何技術到教學市場,一定會帶來某些能力的退化,」葉丙成舉例,例如訓練小孩子的打字能力,就有家長會擔心小朋友的手寫能力退化;又或是 108 課綱中已將計算機列入數學教育中,且這在美國已經是十分普遍的工具,但在台灣仍不普及的原因,除了考量考試使用計算機的公平性,還有家長擔憂小孩使用計算機會導致手算能力變差。家長們一方面希望學生能學會運用 AI 等新科技,但一方面又擔心手做的能力退化,像是學會用 Midjourney 畫圖,可能手繪的練習時間就會變少,社會在這方面的共識也尚未成形。

而當下還有另一個顯見的挑戰就是教育不平等的問題,葉丙成認為,政府雖能加速科技應用的速度,但要考量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生成式 AI 出現後,學生使用 AI 做作品集或學習歷程是否可行;而都會區的學生相對擁有較多的文化資本與資源使用工具,加上各區域老師對新工具的了解程度又不一,「在新技術剛興起尚未普及的時候,鼓勵使用可能會造成不平等,」但如果要禁止學生使用的話,又沒有新技術可以辨別 AI 做出的成品。而老師的教學負擔已經夠重,該如何讓老師們都具備足夠的能力進行教學?這些問題在在都是挑戰。

教育不宜躁進,也不能完全不了解

雖然 AI 的能力不斷增強,但葉丙成認為,教育系統此刻不應該為了 AI 做大幅度的改變,也不宜躁進。例如 ChatGPT 剛出現時,會下 Prompt的工程師職缺十分搶手,但過了一年之後,AI 的能力又大幅躍進,會下 Prompt 的能力相對不那麼重要。如果當時急著做教育上的調整,可能都白改了。

「現在很多的 AI 產品都還是過渡期,」因為教育需要花時間扎根,看的是十幾年後的結果,因此需要更多的時間觀察,等到 AI 對產業或社會產生穩定的狀態時,才需要對此進行較為長期的課綱或課程設計的規劃。不過,雖然不建議短時間將 AI 落實到義務教育中,但並不代表就能忽視而不去了解人工智慧的發展。

葉丙成說,由於社會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形成共識,如果沒有討論相關議題,就永遠不會形成共識。因此,他也鼓勵老師應該開始接觸、嘗試人工智慧的各式應用,看看能與自己的工作做哪些結合並帶來幫助,例如給評語或是出考題等。這些嘗試如果真的為工作帶來便利,也會提升教師使用的信心,更有助於後續導入教學的過程。因此,他也建議政府或是相關組織可以花時間培養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至少讓老師體驗到AI的便利性,他才會願意也有能力教導孩子。

不過,目前別說是 AI,就連將數位運用於教學的技巧都不是師資培育的重點。例如目前的教師徵選仍然著重黑板上的教學,並沒有辦法讓老師展現將數位科技運用於教學上的能力。葉丙成認為,接下來的台灣社會應該要針對十年後的老師所該具備的能力,凝聚共識。

信任關係是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

要求老師一夕之間從不會到全部使用數位教學是非常辛苦的挑戰,同理,要讓所有老師一下子就學會使用AI,不僅辛苦且挑戰極大。因此,葉丙成認為,應該思考的是,十年後的老師應該具備哪些技能,例如十年後全台灣要有多少比例的老師具備數位教學或用 AI 的能力。訂下目標後,再針對目標思考師資培養、教師徵選等流程該如何改變,才能逐步達標。

面對有求必答的 ChatGPT,許多人難免會質疑老師存在的價值為何?葉丙成說,教育與醫療雖然被認為是 AI 最可以發揮應用,也是最難以取代的兩個領域。

假使有一套 AI 系統在判讀影響和數據上,都比人類更精準。但許多人應該也無法接受與電腦對談並接受診斷,因為大眾還是對穿白袍的醫生具有信任感。老師也是一樣,透過相處過程累積下來的信任給予學生所需的安慰與協助。「信任關係是AI沒有辦法取而代之的,」葉丙成認為,AI 在醫療和教育上,比較適合扮演助手角色,協助教師進行行政或分析的工作,但與學生的溝通對談,仍需要老師的觀察與經驗才能了解學生的狀況,「人跟人之間的溫度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