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啟動數位化的企業,AI時代如何應對挑戰?

生成式AI熱潮席捲全球一年多來,全球科技大廠持續競相投入大量資源,技術研發快速迭代、經營模式推陳出新;但這股熱潮是否會促進企業產生變革?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2023台灣產業AI大調查」報告指出,雖有一半以上企業使用過生成式AI工具,但接下來還會進行AI專案的企業僅有三成。

從協助企業財務審計、稅務策劃、稅務法律諮詢,及提供專業審核報告的會計師角度來看,產業實際遇到的狀況又是什麼?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監察人周建宏表示,曾經看過十分堅持於數位化的二代接班者,包括庫存管理、生產流程都十分期待能夠自動化。但真正要採取行動時,仍需分析投入的成本是否有效益,並認清數位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才敢決定究竟是否需要投入數位化。

數位轉型最終還是兩個選擇:節省成本或增加收入

也就是說,從產業現況來看,技術也許不是關鍵要素,仍有許多面向需要考慮,最關鍵的還是成本與收入,「任何事情最終還是要問,到底是節省成本或增加收入,如果兩個都不是,那幹嘛做?」周建宏認為,從財務的角度來看,企業面對數位化,最終仍得回到收入與成本的討論。例如期待透過自動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品質,那品質的提升是否帶來了更多的客戶與訂單?又或者透過流程的調整,減少了機台維修的成本?分析諸多因素之後,才能計算是否符合整體效益。

效益要如何定義與衡量?企業經營者還得思考企業最終的目標與方向,是否能夠具體描述與測量。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最終目標,企業願意投入多少時間與成本?假使需要花上三、五年的時間,是否符合公司期待?這些問題環環相扣,都是牽動企業成長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當大家都用 AI,不用的人會不會跟不上?

就以會計師事務所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成本與收入同樣是重要課題,面對人力成本逐漸升高、服務利潤逐漸變低的壓力,事務所不得不投入 AI 懷抱。

周建宏坦言,在會計師這個產業,許多流程都已經數位化,且寫定規則使其可自動化進行,例如帳務查核程式已內建,根據目的選擇就能自動產出結果,甚至撰寫報告,審計流程也都半自動化,事務所更已開發出具智慧化功能的產品,這些改變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就是人力與成本。他表示,人力日漸短缺而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薄,藉由人工智慧技術補助人力與節省成本的同時,也會提升服務的競爭力。舉例來說,具備最基本的搜尋,以及內建 AI 的功能,讓客戶可以快速找到資料的工具才有競爭力。

當然,目前仍有許多需要人力評核的部分,除了因為目前使用的RPA(智慧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技術還不夠成熟外,客戶仍會希望會計師能夠實際到企業現場核評,同時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即時解決企業的各式問題,這也是 AI 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周建宏認為,最重要的核心在於客戶的信任;而會計師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即時解決客戶的各式問題。

技術可能不是最大阻力,人與法律才是關鍵

周建宏表示,雖然資誠集團已規劃在 2026 年,透過查核方法的改變,可以節省三成查帳的人力,但他認為,這並不只是事務所端就能完成的工作,還得視客戶整個帳務處理的自動化程度而定。「耗費的人工越少,查帳的自動化程度就可以越高,」周建宏說,例如電子商務產業的客戶,因為帳款資料都已經自動化,只要與客戶連線就可以完成帳務查核作業。

他指出,台灣大部分企業仍以審計為主,即使事務所推出了其他新工具,企業的需求也不高。另一方面,數位化程度最低的客戶,由於能用的服務不多,因此在數位產品上的收費通常也是最低,但所要耗費的成本卻是最高。

在數位化的時代,許多事情都可以透過數位資料傳送解決,那麼,傳統的會計流程,是否依然需要那麼多人力與紙本,工作流程是否可能改變?周建宏認為,雖然技術都做得到,但受限於稅法的規定,有些東西仍得存在。例如報帳的憑證,雖然已經可以用掃描電子檔留存檔案,但最後還是需要將原始憑證整理好,貼在傳票上讓會計覆核並留存,因為國稅局來查帳時,需要看到實體憑證。

他舉例,唯一的例外是,如果發票是由上市櫃公司所開出,就可以免附憑證。但實際執行時如果照這個標準,企業還要先區分出手上的發票是否為上市櫃公司,反而增加新的負擔。另一方面,雖然記帳的工作可以透過自動化處理節省人力,但目前仍無法全自動化,需要配置一至兩個人力。但對小公司來說,因為本來就只有一個人的配置,使用RPA的效益並不高,就成本考量來看,只有大型企業才會做。

周建宏認為,想用自動化節省人力,無法落實的原因往往並非技術,而是法規。例如自動販賣機仍需要配置一個可以立即處理狀況的人力,既然都有人了,為什麼需要用自動販賣機?另一方面則是,除了到達一定規模,否則自動化並不會替公司省錢,最終回到成本考量,並沒有具體的誘因讓企業投入數位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