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趨勢 AI陪跑實驗計劃即將展開!專業「陪跑團」伴企業轉型升級 自 2022 年底到 2023 第一季為止,AI 進展的速度像是被加快 2 倍播放,ChatGPT 的出現,點燃這波 AI 熱潮,過沒多久,具有更強大生成能力的 GPT-4 發佈,不止文字,就連圖片、影音都可以一鍵生成,各種宣稱以AI為基底的產品與商業應用不斷推陳出新。變化之快,每天睜開眼睛都有新東西,台灣企業可以怎麼跟上?或者說,有需要跟上嗎?
產業案例, 觀點 玉山銀行:科技賦能首要前提,AI 模型的可信任是關鍵 世界各個經濟大國幾乎都將 AI 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工具,並基於國力、國安的策略佈局,提出相對應的法規與準則,確保 AI 的可信任程度。尤其金融產業對於「信任」的標準更高,以 AI 為基礎的平台、金融產品與服務,是否具可解釋性,將會影響顧客權益與使用者信任,甚至涉及金融法規。
數位轉型, 趨勢 ChatGPT熱潮之後,台灣企業競爭力也能順勢而上? 最近AI在社群平台很活躍,朋友圈紛紛曬出各種與ChatGPT靈魂拷問的對話截圖,不論回答得如何(就算答不出來,人家也是會有禮貌的說它只是個模型,還在學習中),都令人對於這個大型語言模型的表現感到不可思議。表面看起來是個升級版的對話機器人,但是它的技術並非橫空出世,早有脈絡可循;只是以如此巨大的資源投入並且快速推出,也令許多AI圈內人為之咋舌。
趨勢, 人工智慧 產業AI化的下一步?整合及打造可信任生態系 AI技術三年一變,甚至每年都有新玩意出現,ChatGPT問世不到一週,即吸引百萬人註冊,更有大學教授在臉書分享,ChatGPT的智商跟大學生不分上下,能夠流暢地寫出求指導信、回答問題,甚至分析世界盃不同球隊的球風。不禁令人期待,未來AI還可以做到什麼事情。
趨勢, 數位轉型 無程式碼時代來臨,企業準備好了嗎? 根據國際研調公司Gartner預估,2024年全球將有65%的應用程式會藉由Low-Code(低程式碼)平台開發。美商訊能集思事業發展副總裁黃逸華提到,隨著企業對於數據處理、軟體的功能應用期待提高,許多人即使不具備程式專業,但也希望能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而符合這些需求的工具就是低程式碼平台。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JarviX:打通BI+AI!結合NLP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智慧決策平台 「從本質來看,Jarvix是一個數據分析平台,」美商訊能集思事業發展副總裁黃逸華認為,嚴格來說,數據分析工具的底層邏輯差異不大,包含基礎的統計學,再加上機器學習方法。然而,使用No code/Low code平台的關鍵在於,是否可以達到原先所期望的便利性?是否能夠有效分析?是否有清晰的呈現,將數據可視化?以及最重要的,是否可以根據這些分析,提供用戶有助於做決策的洞見?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Tukey:讓第一線人員俱備資料科學能力用AI解題 企業導入和執行AI專案,往往有個門檻,需要先建立陣容堅強的AI團隊,包含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等角色,然而,這不僅提高溝通成本,有時候甚至發生第一線工作人員(領域專家)不願意、無法完整表達概念與方向,導致專案無法推進。
觀點, 產業案例 AI For ESG!透過資料探索發現綠色新機會 ESG議題熱度不減,美商數據公司鄧白氏(Dun & Bradstreet)更直言,ESG的熱度至少會維持一、二十年。面對這個足以影響全球商業環境的指標和數據,其複雜度不在話下,許多領導者都在問,AI可以如何賦能企業?新創公司詠鋐智能Chimes AI執行長謝宗震認為,企業可以從典範案例出發,思考內部待解決的ESG題目是什麼,並透過資料探索,找出最佳解。
產業案例, 觀點 不止於數位轉型 大聯大致力打造全新產業生態鏈 新冠疫情後,各行各業引頸期盼「疫後新常態」到來。然而,是否真的有「新常態」存在?2020年似乎就像是一道分水嶺,除了疫情之外,後續引起的經濟環境與供應鏈變化、地緣政治衝突與風險,在在證明未來的常態就是「沒有常態」,策略「滾動式調整」已成為企業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