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加值,如何讓自己成為跨域人才?

不少人對於 AI 有個迷思,認為那是屬於資工、資管的領域,對於其他學科而言,彷彿是另外一個世界。但事實上,可將 AI 視為一個高級的工具,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就算社會科學甚至文化藝術,都應該要懂。

幸運的是,生成式 AI 的出現,促使 AI 應用門檻大幅降低,也彷彿從工具演化成為聽得懂人話的助理。在這個基礎下,如何結合自己本身的專業,透過生成式 AI 串接不同領域,將會是未來極具價值的跨域人才。

跨域人才: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跨域為什麼如此重要?我們所面對的,是紛繁且充滿不確定的未來,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范書愷提到,縱觀現在的各樣挑戰或問題,已經無法用單一種方式來解決,從學校、產業看來,大部分的學科本質上都是橫跨多領域的「交叉學科」。

然而,AI 就像是加速跨域融合的推進器,不再只是看起來很酷炫的未來機器人,而是可以協助人類處理複雜問題、增進社會福祉的工具。范書愷舉例,Google DeepMind 透過其所開發的 AlphaFold 用以更了解人類蛋白質中間的胺基酸結構,過去生物學家、醫學專家可能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了解這個結構,才能開發出新的成藥。但是透過 AI 的介入,僅須幾個禮拜,即可對蛋白質結構做出正確的預測。

除了醫學,社會科學也可以跟 AI 結合,例如文物保存對於人類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藉由生成式 AI ,可以協助毀損的文物重建,甚至透過不同數位技術保存,讓文化底蘊可以永續流傳。

但是,跨域並不會自然發生,需要領域知識專家的專業洞見,結合 AI 的底層邏輯,與 AI 協作解決複雜問題,才能讓跨域創造最大價值。

生成式 AI 大家都會用 跨域軟實力將是決勝點

尤其當生成式 AI 出現之後,跨域整合的能力更顯重要。范書愷認為,各個學科在生成式 AI 的加持下,可以很快速的建立知識基礎,「當每個人身上的寶劍(生成式AI)都差不多,脫穎而出的關鍵就在於軟實力的打造,」如何快速建立團隊,如何讓團隊吸收不同意見,如何整合這些意見形成一個 AI 專案,這些軟實力的建立,這將會對於大學教育產生突破性的改變。

范書愷也提到,目前在歐美的一流大專院校,學科的界線其實相當模糊,企業會直接進駐到實驗室,由實驗室來解決企業問題,而也從問題直接定義出這個專案團隊需要多少不同職能的成員,「老師會把實驗室定義成一條生產線、一個公司的放款部門,」他解釋,老師只會給出策略性的方向與目標,同學們則根據策略來發揮,解決問題,不再局限在機械、機電或是醫學工程等特定領域,而是在於這個問題對整體研究,甚至人類福祉所產生的影響。

如何跨域?勇於辯論,集體智慧永遠大於個人智慧

面對這樣的變革,該如何讓自己成為跨域人才?不只台灣,其實全世界都非常渴望跨域人才,這也顯示跨域人才的稀缺性。

在前兩年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主辦的「AI Junior Award」中,許多隊伍提出的問題,看起來都是很跨域,但是後來所呈現的結果和觀點,似乎不是那麼跨域,「因為他們只用自己學科的眼光去看問題,反而就限縮了。」同時也是AI Junior Award 評審長的范書愷觀察,不少同學過於專注技術,反而忽略了能夠創造對人類、社會或是環境有利的價值,就會相當可惜。

因此他也建議,不論要做什麼專案、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都可以到國內外公開的討論區上提問,跟不同領域的人進行辯論與討論,就有機會碰撞出自己沒有想到的觀點。

另外,抱持開放的態度,大量閱讀各種知識也是相當重要,「把自己當做 GPT 一樣,快速吸收有用資訊,排除無效內容,」他提到,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想法都深藏在我們腦袋的深處,可能看到一篇文章、一支1分鐘的短影片,就有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觸發爆炸性的發想,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