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均科技:透過 AI 使製程具可追溯性,打造讓客戶都驚豔的深度連結

根據經濟部「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逾 98% 是中小企業。然而不論數位轉型或是邁向 AI,沒有大型企業的資源,要如何透過 AI 賦能,創造不被取代的價值?

電子製造廠睿均科技,主要為大型品牌提供 SMT 電子代工服務(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表面黏著技術),包含消費性電子、高端車用電子與導航、醫療保健器材、寵物相關產品,其中工業車用醫療高端產品占比約80%為最大宗。透過導入無代碼(No/Low Code)平台,打通內部製程數據,不僅賦能自己,也賦能客戶,藉由 AI 與客戶產生深度連結。

擺脫紙本流程記錄 數位化程度讓稽核都期待

睿均科技 SMT 部門負責人張瑞杰提到,對 SMT 製造業而言,最怕客戶直接跳單,客戶只要有其他更好的供應商,都可以隨時轉換。因此品質標準化規範就相當重要,滿足品質和流程管理是首要任務,例如 ISO 16949(即針對汽車供應商所制定的品質系統)。張瑞杰解釋,這項標準要求所有製造流程具備可追溯性,一旦有任何問題都要能夠透過資料找到原因。

「我不知道大廠怎麼做,但對我們中小型廠來說,都還是用紙本在追蹤,」張瑞杰表示,以往許多紙本資料散落在各個流程,沒有辦法整合,只要客戶發現異常,第一時間就會要求調閱所有記錄,必須停下手邊的工作,去產線上搜集機台資料,最後整理成一份 PDF 檔案寄給客戶。

鑒於這樣的流程耗時耗力,大約三、四年前正值 AI 在台灣受到關注,出現各種應用與想像,「AI 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張瑞杰開始思考,並且與美商訊能集思執行長張宗堯磨合、碰撞,「當時在跟張博討論,我連 AI 是什麼都還很模糊,」直到去年,發現 AI 或許在中小型製造廠有一些有趣的應用,因此展開與訊能集思合作,嘗試導入全球首個中文對話式數據分析平台 JarviX。

睿均透過No Code數據分析全流程平台——JarviX  整合從備料、生產、出貨等流程的數據,打通供應鏈,將原先存在各個流程的斷點串接起來。一旦數據被打通,即可透過問答的方式掌握生產排程,以及每一筆工單的所有資訊。「去年我們做品質系統後,讓客戶可以直接登入 Jarvix 後台,」張瑞杰提到,所有生產記錄清清楚楚,一旦有狀況,客戶可以即時地查看想要的資訊,初步了解異常發生的原因,節省信件往來等待的時間,大幅提升效率,並且強化與客戶之間的連結。

這樣的改變,也使每年到廠區稽核的人員感到不可思議,並且帶動稽核人員對於AI的認知,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其他的供應商,「曾經有稽核人員回饋:『很期待你們明年還會有什麼新花樣。』」張瑞杰說。

與眾不同的差異性:為客戶創造價值

客戶有選擇供應商的權力,那麼供應商要如何維持市場競爭力?張瑞杰認為差異化將會是關鍵。他提到,每家品牌廠要找外包供應商,一定會有優先名單和備選名單,「我想要的,是要讓客戶有比較性,我要求我們絕對是他們的首選。」他表示,這一兩年對客戶有不小的衝擊,因為他們對於數位轉型、AI 的概念都還相當模糊,但是透過睿均的合作,反而成為一個典範跟標準,不斷引導客戶往前走,可以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他也透露,目前正在與訊能集思共同研擬新的解決方案,希望針對客戶提供即時的縮時影像監控,例如讓歐美客戶能夠直接透過 JarviX 看到生產現場,了解所有的生產過程是否有符合需求?是否有雇用非法員工或童工?是否有達到所有 ISO 16949 標準?是否有做超過客戶所不能接受的動作與行為?提供客戶在遠端就有親臨現場的體驗,透過文字就可以看到想要看的資訊,進而對於生產過程有足夠的信任,不需要三不五時舟車勞頓飛到台灣,也避免因為現場稽核打亂預定生產排程的困擾。

訊能集思執行長張宗堯也舉例,從本質上來看,每間公司就像是大街上的餐廳,要想辦法提供更好的菜色給消費者,如果同一條街上大家都在賣臭豆腐,而且都是同樣口味,到後面大家都沒辦法生存,「SMT 這樣的行業,為什麼毛利一直往下降?因為大家的同質性愈來愈高,」他提到,以前的代工廠,準時交貨給客戶即可,但是現在透過數據分析,可以快速地告訴客戶產品設計出了什麼問題,協助原廠從最源頭的設計,一直到後面的生產製造跟客訴,將整個鏈條串接起來,可以更有效安排訂單,提升產能,避免缺料。「這就是在幫客戶大幅提升市場競爭力。」張宗堯說。

弄髒手清理資料 領導者的態度決定成敗

甜蜜果實的背後,缺少不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前置作業——資料數位化與資料清理。張瑞杰表示,當時真的要導入工具的時候,就遇到一個瓶頸:「我的資料怎麼餵到 JarviX 裡面?」他回憶,當時他們都只有紙本資料,根本沒辦法放到系統裡,所以轉型的第一步,先將紙本資料數位化。「那時候真的很痛苦!」他說,前期大概花了半年進行資料數位化、資料收集與清理,而且需要所有產線人員一起配合,是一個巨大工程。

「數位轉型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只是把資料存到硬碟、系統裡面,沒辦法帶動業績成長,還要花這麼多成本,」張瑞杰坦言,當時在推動轉型的時候,光是內部溝通就花了很大的力氣,多一些反彈的聲浪,因為長期以來太習慣紙本作業,數位化的過程增加許多額外工作量,實際運作起來並非易事。

「所以,領導者的態度在這個時候相當關鍵,要強硬,但又不能太硬,」他提到,當初有老闆的授權做這些事情,所以用了半年的時間做內部整頓,一開始是系統與紙本並存,漸漸降低紙本的比例,到現在已經完全數位化。此外,在這三、四年期間,張瑞杰親自在工廠裡跟著同仁一起流轉,掌握現場各環節需要注意的細節。

「有時候我會給他們一些壓力,讓他們習慣與適應數位化的工作方式。」他也會留意現場人員操作這些系統的狀況,聆聽他們的需求,如果覺得系統不順手,或是修改某些地方可以更樂於使用,他就會去擔任中間的媒介,跟系統商溝通,修改到同仁覺得舒服的狀態。

數位轉型從來不是說轉就轉的簡單工作,尤其前期要投入許多資源、成本,什麼時候可以回收充滿未知,許多企業望之卻步。但張瑞杰認為,就像如果不會使用電腦,就一定會被淘汰,同樣地,AI 時代來臨,思維方向如果沒有辦法跟上,就等著被甩在後面,「我也跟同仁說,如果不跟著轉型,還是要考慮退休或是辦理轉職?因為沒辦法,公司要生存你也要生存,我們是不是腳步一致往前走?」他說,廠內員工年紀比較長,剛開始導入真的很辛苦。

他深信,每過幾年都會有一個新技術的循環,如今 ChatGPT 的出現,代表一個起點的來到,他可以做的,是選擇站到 AI 的領域,讓自己俱備數位能力,或許不用到多麼頂尖的地位,但是至少不能落後前面的隊伍太多,「我想,這就是對中型廠來說最佳的生存方式。」張瑞杰說。

更多精彩案例,請見《產業AI化大調查》完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