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熱潮之後,台灣企業競爭力也能順勢而上?

最近AI在社群平台很活躍,朋友圈紛紛曬出各種與ChatGPT靈魂拷問的對話截圖,不論回答得如何(就算答不出來,人家也是會有禮貌的說它只是個模型,還在學習中),都令人對於這個大型語言模型的表現感到不可思議。表面看起來是個升級版的對話機器人,但是它的技術並非橫空出世,早有脈絡可循;只是以如此巨大的資源投入並且快速推出,也令許多AI圈內人為之咋舌。

ChatGPT的出現無疑是一個AI發展的里程碑,但如果只停留在技術測試的看熱鬧層次,未免可惜。如同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故執行長陳昇瑋在《人工智慧在台灣》中所提到的,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他擔憂台灣仍然停留在原地,沒有發展出足以引領大局的標竿產業,失去了原本對台灣而言可能是最好的轉型機會。

只是世界科技先進大國對於AI的發展都有完整的路徑,持續滾動式調整,被稱為科技島國的台灣,似乎還在觀望、評估,企業各自爬山努力。許多中小企業更是遲遲無法跨出數位化的步伐,雖然AI如此火熱,但仍像在雲端一般距離遙遠。

為此,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將在2023年4月與大店長讀書會共同舉辦「AI技術與行銷創新峰會」,從整體產業的脈絡、企業實踐與工具技術分享,協助中小企業在AI轉型的路上擺脫舊思維,找到正確的新方向。

是習慣,還是不願意擺脫技術殖民?

台灣在全球資通訊產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長期仍以代工製造為主,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只要客戶開出規格,台灣企業總是能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提供最滿意的產品。

有一個比喻,若是把全球產業鏈比喻成一個機械手臂,台灣就像手肘,從代工的角度看手肘確實很重要,不過一旦落入怎麼讓手肘動的更靈活有效率,最終發現,我們很認真地做好手肘的角色,卻忽略了整個機械手臂所能創造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專家說,台灣很會「給答案」、但不會「問問題」的原因。我們最在乎的是效率、綜效,但是別人想的是,為什麼需要機械手臂?它還有什麼可能的用途?簡而言之,在有標準規格的前提下,台灣企業的效能與良率幾乎沒有對手;不過如果面對的是沒有前例可循的變局,常常就只能按照過去的習慣做事,缺乏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指出,過去她在媒體工作的時候,只要當期封面標題出現「創新」兩個字,「一定就會是該年度的銷售谷底,」她說:「顯然,創新在台灣是沒有賣點的事情。」

或許是創新這個字眼已經在媒體上談太多年,但還沒有看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能夠改變營運模式或產業生態的創新。也或許是因為創新常與技術劃上等號,但台灣中小企業受限於規模及市場,往往無法導入昂貴的數位系統,因此誤認為創新和自己無關。

那麼,跟台灣處境類似的小國是怎麼做?以色列有全世界第一、再利用率達97%的水回收系統,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柳橙出口國,擁有最堅強的飛彈防護系統,為什麼能有這些成績?全台最大餐飲POS系統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曾經住在以色列,他觀察,以色列創新的動能來自於生存的壓力,「如果不做,就會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為了活下去,必須從無到有的創新,思考如何以小搏大、創造獨一無二價值,而這樣的動力,讓自然環境極度貧瘠的國家成為新創匯聚的科技強國。

那麼台灣應該怎麼做呢?特別在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之後,AI再度橫掃各種媒體版面,也讓許多中小型企業更感憂心,深怕落後世界潮流快速失去競爭力;更常出現「會不會被AI取代」的焦慮感。

實際上根據人工智慧基金會在今年2月發布的「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結果,台灣企業已經導入AI的比例並不高,特別是零售服務業的比例更低,有高達七成以上企業停留在「聽過AI但還沒有採取行動」的階段。但是隨著AI技術發展愈趨成熟,台灣中小企業已經有機會在既有的優勢上,找到合適的應用工具,快速讓科技成為打造企業競爭力的好幫手。

因此,「2023 AI技術與行銷創新峰會」不僅是一場學習技術知識的扎實論壇,更是一個平台,透過科技趨勢解析,協助中小企業快速吸收最新數位行銷知識,並提供可以立即使用的技術工具,降低AI進入門檻。最重要的是,學會透過「設計思維」,學會如何讓AI跟現有的服務或產品結合,成為創新營運模式的最佳動力。同時,在活動結束後將建立專屬社群,邀約專家、講師分享AI技術與知識,並且提供諮詢,陪伴企業AI轉型路上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