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改變了許多,有什麼是真實不變的?
從上個月開始,基金會每週走訪 AI 新創企業,我們不想只看其他媒體的報導或官網介紹,希望深入了解新創企業所付出的心力與面對的挑戰。同時,我們也從這個月開始,由個人與組織層面切入,分析「人工智慧人才」的不同面向。畢竟,人才是 AI 時代決勝負的關鍵所在,也是牽動社會民生的重大因素。有人怕失業,拚命學AI;有人怕失業,所以絕不碰 AI。 面對 AI 巨浪來襲的此刻,台灣要如何找到穩健立足的新定位?與你分享本週電子報,並祝一切安好。
歡迎訂閱我們
從上個月開始,基金會每週走訪 AI 新創企業,我們不想只看其他媒體的報導或官網介紹,希望深入了解新創企業所付出的心力與面對的挑戰。同時,我們也從這個月開始,由個人與組織層面切入,分析「人工智慧人才」的不同面向。畢竟,人才是 AI 時代決勝負的關鍵所在,也是牽動社會民生的重大因素。有人怕失業,拚命學AI;有人怕失業,所以絕不碰 AI。 面對 AI 巨浪來襲的此刻,台灣要如何找到穩健立足的新定位?與你分享本週電子報,並祝一切安好。
本週電子報想要回應的是「落地」問題。今年上半年有許多企業經營者與高階主管詢問,為什麼 AI 導入跟過去的技術有這麼大的不同?同事們做一、二年怎麼就是沒有具體成果?更讓大家憂心的是,現在做到了這裡,那下一步呢?繼續做下去對於企業能夠有什麼幫助?
上週 AI 新創圈焦點議題,是 Lawsnote 七法創辦人遭法源資訊提告,一審重判四年賠 1 億的消息。許多媒體、專家都已有獨到分析,本期電子報彙整幾個重要爭議點,以台灣 AI 未來發展的角度切入,再比對 OECD 對相關技術使用的看法,期待能夠協助台灣 AI 新創的未來發展,也讓產業 AI 化之路更為順遂。
7月即將到來,川普關稅的90天期限也將屆滿,世界仍然在難以預測的變化中前進著。上週看了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回顧50年前從RCA計畫開始,台灣奇蹟般累積出傲視全球的半導體實力。透過這部電影,向過去致敬的同時,也向未來提問。而答案,就在我們的手中。
經過四年持續不斷的訪查,我們發現不少 AI 新創與服務提供企業,成長茁壯的速度令人驚豔,大部份雖奠基於台灣產業獨特的 AI 應用上,但也有不少家獲得國外企業的青睞,業務已經擴展到亞洲、歐洲甚至中南美洲。從本週開始,我們的電子報也會深入介紹這些具有發展潛力的 AI 新創與企業。
中衛發展中心目前正在進行的 AI 轉型工作,對台灣產業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中衛原本就是台灣中小企業轉型的重要推手與輔導,在謝明達董事長的親自領導下,這二、三年積極賦能內部同仁轉型 AI 團隊。而在這段過程中,也從工具使用、技術導入、系統整合到管理思維的轉變,累積許多深刻的洞察。
本週電子報就從 Mary Meeker 的報告中,透過比較、比喻跟分解,找出產業 AI 化策略需要思考的重點。當然,前提是台灣並非美、中這樣的大國,從「小國戰略」的基礎出發,相信台灣能夠走出一條獨特的 AI 發展之路。
再次面對全球產業板塊位移,這兩年政府大力推動產業 AI 化,各種政策當中,培育人才當然是最為重要的議題。政府也公開表示,去年台灣培養出 4 萬位人工智慧人才。但是,回到根本問題:我們說的人工智慧人才,究竟該具有哪些能力?在面對生態系巨幅改變的此刻,用什麼方式定義及評估未來人才的能力?這肯定是需要集思廣益的大哉問。
本週電子報和你分享台歐交流的現場報導,也正式啟動本年度的《台灣AI新創生態系地圖》。如果有新創夥伴想讓大家更了解你的企業,竭誠歡迎主動跟基金會聯絡,期待我們共同創造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