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是革命還是炒作?AI 應用的想像與落地準備
本週電子報以《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提出的 2025 年 AI 與資料科學五大重要趨勢為基礎,綜合分析黃仁勳在 CES 的演講,加上台灣的現況,探討 AI 代理人是否即將成真,或只是又一波議題炒作。或許你會跟我有類似的疑問:為什麼美國學者對於 AI 的看法不像黃仁勳那麼全面樂觀?到底他們看到哪些不一樣的角度?這些不同背後又有哪些可能的動機?
歡迎訂閱我們
本週電子報以《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提出的 2025 年 AI 與資料科學五大重要趨勢為基礎,綜合分析黃仁勳在 CES 的演講,加上台灣的現況,探討 AI 代理人是否即將成真,或只是又一波議題炒作。或許你會跟我有類似的疑問:為什麼美國學者對於 AI 的看法不像黃仁勳那麼全面樂觀?到底他們看到哪些不一樣的角度?這些不同背後又有哪些可能的動機?
為了不變成只會看前一隻螞蟻屁股的螞蟻,在接下來幾週的電子報裡,不會摘要整理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的演講重點,畢竟大家都已經在社群媒體上看到過無數次轉傳分享。但我們會選擇跟台灣產業有密切關係的議題,統整 CES 上的最新發展與台灣在地現況,與你一起更深入思索未來趨勢。本週,我們就從豐田 Woven City 開始,在智慧城市的範疇之下,思考 AI 與人類行動的關係演變。天氣溼冷,希望每位朋友都平安健康
告別很浮躁的 2024 年,在我們面前的 2025 年究竟會是什麼樣貌呢?在今天的電子報裡,分別從總體經濟與資通訊產業,以及 AI 發展趨勢三大面向切入,盡可能化繁為簡,跟每位朋友分享我們的觀察與預測,希望能夠讓2025年更篤定、更穩健,打造自己滿意的一年。
要適應新科技、新功能,原本就需要時間,無論使用新手機或與生成式 AI 協作都一樣。大家想過嗎,如果要用 AI 進行音樂劇創作,過程會發生哪些事情?AI與 人類音樂家、劇作家如何分工?本期電子報也有一篇台灣本土的原創介紹。
仔細思考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常常有很多收穫。例如,我訪問過多位專家探討 ESG 相關議題,往往著重在台灣供應鏈、碳邊境稅所受的影響。但如果永續是 ESG 指標所想要達成的目標,那麼,我們是否也該重視能「留在台灣」的永續行動?除了考慮出口產品的製造業之外,更不該忽略地方創生與服務業的重要性?
為什麼勞動部需要這樣的「AI 無人就業中心」?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可以幫助哪些現在幫助不到的人?能夠創造哪些價值使得社會更好?還是可以讓公務員少加點班、多做點有價值的工作?還有,既然是一個從來都沒有人做過、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專案,為什麼非得趕在 2025 年 3 月初完工?
科技是形塑社會與文明的基礎,帶動生活方式改變,像是引擎。但同時也是鏡子,什麼樣的科技被接受、成為生活常態,很真實映照出這個社會的本質。像AI這樣的新科技,要如何成為助人的工具?甚至使得「助人」成為一門好生意,不僅創造便利效率,還能真實觸動人心、改變生命?與你分享本週的電子報。
在 11 月 25 日基金會與台智雲合作的「2024 台灣 AI 生態系地圖發佈會」中,我們的常務董事、美商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創投合夥人張益肇,結合他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經驗與觀察,提出兩大指標與四大象限,說明新創如何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並建議台灣 AI 新創應以全球做為市場目標,才能躋身一流科技公司行列。
即將來到的這一週,AIF 有兩個重要的活動。首先是週一的「2024 AI生態系暨台灣AI新創地圖發布會」,接著則是週二的「2025 AI Junior Award 說明會」,雖說二者都是連續舉辦三、四年的活動,但都持續迭代優化中,跟過去有些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