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I 新創地圖怎麼看?從供需端找到新的合作機會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指出,生成式 AI 技術的發展及媒體推波助瀾,使得許多企業對其潛力與應用存在高度期待,卻在導入後發現實際能力「不如預期」。對新創企業而言,則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例如頻繁收到提案邀約,但最終卻因企業內部團隊自行開發類似解決方案而無法推進;或者協助企業開發 AI ChatBot,卻因企業對技術的期待過高,在機器人回應不夠精確時未能通過驗收。同時,許多新創團隊因缺乏對客戶行業的深入理解,無法有效將其技術與企業的核心需求結合,這些現象反映出技術應用與企業實際需求間的落差。

溫怡玲說, 企業的 AI 準備度包括數據力、運算力、技術力,從數據、算力、技術等基礎構建,到治理與領域知識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實現產業 AI 化。同時,也不能忽視最外層的信任力(Trustworthy),這是企業建構及維護資訊與營運系統的大前提,風險管理、資安均屬於此類。

溫怡玲說,目前列入地圖的「信任力」相關新創 ,主要仍是和認證及資訊安全(Security)相關的新創企業,但在這一領域未來將會有很大的進展,特別是在AI應用日益普及,以及各國法規具體成形的情況下。然而,這類的進展未必能直接帶來收益。因為資訊安全這件事,往往處於「說起來很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就會被擱置」的矛盾的狀態。而 AI 和資訊安全這兩個不同的領域,要將它們有效結合並充分應用,還有許多挑戰。她建議,未來一年需要更積極地尋找生態系中的連結。

台灣新創的挑戰與機會:深度觀察與建議

眾所皆知,從既有的數據基礎逐步發展到AI應用,這樣的路徑對於企業來說相對較為順利。如果直接切入AI應用,通常會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該企業自身的數據並沒有整理好。而數據基礎的不完整或混亂,往往會對AI的導入和發展帶來阻礙,這是目前在實務中常看到的情況,需要特別留意。

溫怡玲提到,台灣新創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資本市場的高度保守。因此,創業初期最常依靠「3F」資金來源——Family(家人)、Friends(朋友)、Fools(傻人)。但這種資金模式並不足以支撐一個健康的新創生態系。她建議,新創需要更國際化的視角且更為快速、靈巧的策略。

目前台灣的 AI 新創多半擔任「乙方」角色,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與服務,卻無法累積自身的開發與產品服務。然而,這種模式的限制在於缺乏主動權和應用場景。溫怡玲建議,新創需要在每次提供服務時,靈活利用資源,將專案中獲得的洞見與技術萃取出來,作為未來發展產品的基礎。同時,適度教育客戶(甲方),幫助他們理解AI的價值,並逐步將其轉化為合作夥伴,這將成為新創的重要助力。

另一方面,人才短缺是全台灣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但新創更大的挑戰在於數據的缺乏。許多中小企業因缺乏數據基礎,無法快速導入AI應用。溫怡玲認為,可以嘗試透過小型、易用的 AI 工具,幫助企業初步體驗數據帶來的價值,進而激發其進一步整理數據的意願。這種策略可降低企業的數據轉型門檻,為新創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應用場景與想像力:新創與企業的橋樑

新創缺乏應用場景,而企業則擁有場景卻缺乏技術理解,這正是兩者合作的契機。基金會透過辦理跨界交流活動,能讓企業分享對AI的想像與需求,同時也讓新創展示自身技術的應用潛力。這種非「媒合式」的互動,能有效打破誤解與迷思,促進雙方的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