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必須創造價值:AI Junior Award 2025 如何打造不可或缺的 AI 體驗?

事實上,AI 的真正價值不該僅停留在炫技層面,而應成為「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AI 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技術本身,更取決於它如何在實際場景中發揮作用。因此,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今年的 AI Junior Award 2025,便以「打造讓人無法拒絕的 AI 使用體驗」為主題,邀請大專學子們從方案設計、用戶研究、使用流程與介面設計等多方面入手,開發出能夠成為生活與工作中「無可取代」的協作工具。

此次競賽的焦點不僅在於技術實力,更強調情境適配性,即如何選擇正確的場景和用戶,並挑選最合適的 AI 工具,這是成功的關鍵。

因為AI 技術並不會自動創造價值。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它如何滿足尚未被滿足的需求。透過「察覺」顧客需求、將其轉化為「請求」,並進而回應用戶的需求,看他們如何用 AI 滿足了哪些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成為視障者在城市空間中可以信賴的陪伴者:Petanetra

視障者在城市中獨自行走,面對熙來攘往的交通工具與人群,常常充滿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日常行動,對視障者而言卻是一場無法預測的挑戰,甚至關乎生命安全。本組學生從組員母親的個人經驗中,看見視障者的困境與需求,於是啟動名為 Petanetra 的專案,試圖透過科技彌補視障者在日常行動上的資訊落差。

團隊成員他們結合擴增實境(AR)與人工智慧(AI)技術,讓使用者能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在預錄的 AR 導航路徑上獲得語音與觸覺回饋,清楚掌握方向與距離,實現更直覺的行動指引。而路徑指引只是第一步。Petanetra 系統進一步導入即時物件偵測功能,透過 YOLO 模型辨識出如人、椅子、導盲磚等潛在障礙,例如,透過「在您11點鐘方向有一張椅子」等語音提示等即時通報,讓使用者能即時避開危險。

為了確保精準度,團隊除了整合開源資料集,更針對關鍵物件進行模型微調與實地驗證。使用者還能透過平台提供的路徑編輯器,參與建立安全可行的 AR 導航路線,更邀請視障人士參與產品開發,擔任 beta 測試員。未來兩年,他們希望可以尋求主要合作夥伴與政府機構和基礎設施建設單位合作,開發 POC (Proof of Concept),與beta 測試。

成為聽損兒與社會互動的溝通之門 :「生聲」AI 口語練習平台

對於語言發展上有障礙的孩子,尤其是聽損兒童,語言學習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說話不清楚而遭遇嘲笑、害怕犯錯等困擾。但現實中因為缺乏有效地練習指導,以及學習過程缺乏即時回饋等,聽損兒又會再度因為發音不準確而產生溝通挫敗感,因而開發出「生聲」AI口語練習平台,運用生成式 AI 與語音辨識技術,打造一個能夠陪伴、回饋、引導的語言學習環境。

平台設有故事學習介面,可以透過經典故事和創建故事兩個模式學習,經典故事以動畫加字幕呈現,提供 AI 發音、口型示範及錄音練習回饋。並利用中文語音模型辨識孩童發音,並即時提供回饋,幫助使用者掌握正確發音特徵。透過 AI 老師的口型示範與情境對話模擬,讓孩子能在沉浸式學習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並且將日常對話以單元式呈現,由 AI 模擬不同情節,選擇預設句子或自行填寫語句練習。除此之外,平台也進一步創造互動機會──AI 老師每天會主動傳語音訊息給孩子;孩子之間也可以互相發送訊息,共同學習。

除了提供口型示範和語音回饋,還結合情境對話模擬和影像生成技術,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藉由這些技術整合,「生聲」團隊期望除了協助孩子學會如何「說」,也讓他們開始「敢說、願說」,逐步跨越語言的障礙。

給予受害者勇氣的報案助手:AI 報案助手  

現行報案流程複雜、不透明,許多民眾在遭遇性騷擾、性侵害等敏感事件時,因心理壓力、資訊不足而選擇沉默,錯失及時獲得協助的機會。甚至在非敏感事件中,也常因不了解是否屬於警察業務、報案資料準備不齊而感到困惑、退卻。  

本組學生團隊設計出一套 AI 驅動的預報案諮詢系統,打造更友善、更有效率的報案協助流程。系統首重「資訊可及性」,透過 AI 案件分類助手與資料清單產生器,引導使用者釐清案件性質、協助準備報案所需資訊,減少誤報與漏報的情況發生。  

針對隱私敏感案件,系統提供匿名互動與高度隱私保護的諮詢通道,降低心理壓力,讓說出來不再那麼可怕。使用者可與 AI 進行即時對話,說明事件經過,並由系統自動生成報案報告書、建議後續行動方案。此外,系統也會根據案件類型推薦合適的警政單位或其他替代機構,提升求助的效率與精準度。  

團隊成員期望,這個系統不只是技術解方,更是一個橋梁,縮短民眾與公部門之間的距離。未來更可開放使用者將案件匿名上傳至公共討論平台,視覺化呈現報案困難與改善前後的差異,促進社會對弱勢議題的理解與共鳴。  

讓 AI 如何從工具變成真正的「助手」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學程副教授陳宜秀強調,這次競賽的重點在於「AI for experiencing better future」,也就是 AI 如何影響人類的經驗,探索人工智慧如何改善人類經驗,而不僅是解決問題或提升效率。他表示,AI 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為人類賦能,並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經驗。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范書愷則表示,AI 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最終目的仍是為了服務人類,並非要取代人類。未來「人機協作」的局面,將由人類負責具備彈性與創造力的任務,而 AI 則承擔高同步性、不易疲勞的工作。成功的 AI 發展,應該能夠融入人類的生態系統,進入如 LINE、Google、ERP 等現有平台,才有可能實質幫助人類社會。同時,也必須不斷強化 AI 的能力(ability),使其具有長期穩定運作的潛力,並讓更多人從中受益。這樣的思維,才能真正落實「AI 為人類服務」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