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AI 的「入流」挑戰:深度簡化 贏得信賴
智慧醫療自AI風潮席捲全球之初,就是人工智慧應用發展的重點領域,對於台灣而言,健保資料庫以及高品質醫護水準,更被視為發展AI醫療的優勢。在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舉辦的產業論壇中,也特別安排醫療專場,由TWS台灣智慧雲端服務公司策略長李立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副院長郭錦輯,以及智齡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康仕仲,共同探討AI醫療的轉型與助力。
醫療AI發展困境:驗證週期漫長與法規窒礙難行
儘管台灣在AI人才培養上投入大量資源,但根據AIF的「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暨AI落地指引」調查顯示,企業AI導入比例近三年來並未顯著成長。TWS策略長李立國指出,AI若無法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其效益便難以評估;而若是缺乏效益的具體評估,很容易使得「百工百業用AI」成為一個偽命題。
郭錦輯以其在醫療AI領域超過十年的經驗,點出台灣醫療AI面臨的兩大痛點。首先,產品的驗證週期極為漫長。他以中醫大通過的一項心臟肥大AI產品為例,可以拆解成約30個臨床驗證站點,而僅一個站點的開發就耗時五年;若要涵蓋所有站點,可能需要150年。他形容,這個過程猶如「騎著輪子是正方形的一台腳踏車」。
他強調,醫療AI不僅需通過FDA或TFDA等官方認證,還必須在真實世界中進行臨床效能試驗,證明其功效與安全性,這使得開發成本與時間都極為高昂。若無法進行制度創新或驗證設計,將嚴重限制AI醫療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其次,數據治理與法規的模糊性也容易成為產業發展的阻力。郭錦輯直言,醫療數據相對敏感,必須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書並符合法規,這使得醫院使用數據進行研究的成本極高。他舉例,中醫大為進行AI研究,請所有患者重簽所有同意書,如此巨大的工程並非所有醫院都能承受。他認為,若法規不明確,阻礙了醫療數據上雲,將讓台灣在AI領域的競爭力大打折扣。
康仕仲則從新創角度提出,台灣業者對於數據上雲普遍存在「資料共享會被盜用」的疑慮,導致AI產品難以推廣。他認為,政府若能建立類似「駕照」的標準化認證機制,讓AI產品通過審核,醫療院所便能更安心地採用,而無需自行承擔風險。
「入流」的關鍵:深度清潔與流程簡化
同時,郭錦輯特別提出,要讓AI在醫療體系中成功進入常規工作流程,必須將其打造成能夠「簡化」現有工作流程的工具,也就是「絕對減法」原則。他認為,任何會增加醫護人員額外負擔的AI功能都是不可行的,因為醫護人員的工作已是24小時全年無休,時間壓力極大。若AI的加入無法減少現有的工作步驟,還需要醫護人員多花時間確認,那麼這個AI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醫師具有極高的專業自我認同(Ego),若AI不能簡化流程並提供實質幫助,就難以贏得信賴。因此,AI的開發不應只著重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更應專注於「深度清理」(Deep Cleaning),即優化工作流程,將層層加法變成減法,才能讓AI真正融入醫護人員的工作日常。
政府與企業的協作方向:打造信任生態系
面對AI醫療發展的挑戰,與會專家們共同呼籲政府與企業應攜手合作,建立一個能夠信任的AI生態系。
政府主導的數據共享平台: 李立國建議,政府應從國家層面主導,建立一個可信任的數據管理機制,合理收集產業數據並訓練出產業模型。這樣,中小企業無需擔心數據被盜用,也能享受到AI帶來的效益。
標準化認證與法規鬆綁: 康仕仲認為,政府應將AI產品的認證流程「普通化」且「標準化」,降低新創公司的門檻,並讓醫療機構在採用時能減輕責任負擔。郭副院長也強調,法規的模糊性是阻礙發展的最大因素,政府應明確政策,讓醫療數據上雲變得可行。
人才培育: 郭錦輯指出,台灣目前缺乏能結合工程師與領域專家的醫療AI人才,呼籲政府應建立真正培養此類複合型人才的機制。
AI醫療的未來展望:從醫院走向社區
儘管挑戰重重,與會專家們對AI醫療的未來仍充滿期待。康仕仲表示,智齡科技正在開發「陪伴式AI」,將醫生的醫囑延伸到家庭與社區,讓長輩在家也能獲得妥善照護。郭錦輯也認為,未來的AI醫療將不再只依賴傳統的病歷數據,個人的生活風格數據(如睡眠、活動)將成為新的資料來源,為精準健康管理帶來更多可能性。
AI的應用正在改變醫療照護的流程,並為弱勢族群提供更迅速完善的服務。然而,要充分發揮台灣在AI醫療領域的潛力,仍需政府、企業與學研界共同努力,克服法規、數據與人才的挑戰,讓AI從一個實驗室裡的技術,真正轉變為能夠簡化流程、創造價值、贏得信任的實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