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於影視產業運用的挑戰與機會:從創作革新到產業轉型及AI製作平台的全球新契機(二)

三、主要挑戰:技術、法制、倫理與制度的多重考驗

AI技術雖帶來創作與製作的革命性變化,但同時也引發多重挑戰。技術層面上,台灣影視AI應用存在系統分散與平台孤島化的問題,導致不同團隊間的技術標準不一,降低了協作效率。在法制層面,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與資料來源合法性問題仍未有明確界定,尤其是訓練模型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影像或聲音素材,可能引發智慧財產權與人格權糾紛。

此外,合法及充分的資料庫建立及其相關權利保護也是一個需要大量資源、長期投入與奠基的基礎工作。同時,AI對勞動結構的衝擊也不容忽視,自動化技術可能取代部分技術性職位,如後製剪輯、字幕生成與素材處理等,造成職能轉換壓力,新興職能如「prompt 設計師」、「AI 導演助理」或「生成式影像總監」等角色則需求興起,產業需重新建構人才培訓體系,人才需轉向具創意與跨域能力的職能轉型。

倫理面向上,deepfake與AI替身的濫用恐損及創作真實性與公眾信任,近期歐美所謂「AI 合成演員」事件顯示,若缺乏明確授權與補償機制,除了權利爭議外,也涉及工作權與倫理議題,連帶引發工會與產業對立,損害業界信任,「AI 使用與授權」的範圍與明確規範已成為全球影視工會談判中的核心議題之一。品質控制亦是一大挑戰,AI生成內容雖能快速生產,但在敘事連貫性與情感深度上仍需人工修正。更重要的是,現行法規尚未建立AI生成內容的標示制度與授權規範,使產業在推動創新時面臨合規不確定性。科技部門與文化部門間缺乏整合,導致技術研發與內容創新脈絡不一致,若無完善的制度與治理框架,AI技術的潛能將難以真正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四、AI作為創意加速器與放大器:從輔助到共創

AI的出現並非要取代人類創作者,而是成為創意生產的加速器與放大器,它讓創作者能以更高效率探索風格與敘事結構,實現過去受限於成本或技術門檻而無法完成的構想。AI生成工具的導入,使導演與設計師在創作初期便能快速建立原型、測試構圖與節奏,從而減少試錯成本並加速決策過程,例如,透過AI影像生成技術,導演可以即時比較不同視覺風格,並在團隊討論中快速整合創意方向,這使得創作流程更具流動性與即時回饋性。

更重要的是,AI的導入促成了跨領域能力的融合。影視創作者不再僅依賴藝術直覺,而必須具備對技術邏輯與資料素養的理解。所謂「Prompt設計」已成為新型創意語言的核心,能否有效指導AI生成影像或劇本,已成為評估創作者新時代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未來的影視人才需同時具備創意、語言與資料應用的能力,成為「科技藝術複合型」人才。

為促進此轉型,應建立實務導向的支持系統,例如設立「影視×AI實驗室」,讓創作者能在合法授權的工具與資料集上進行試驗,並獲得AI工程師的技術支援,同時,可透過專案導向的創新基金鼓勵AI應用於真實製作情境,讓創作者能在風險可控的環境下進行創新。如此一來,AI不僅成為工具,更是推動人類創意與科技共創的催化劑。

五、人才培育與制度設計:構築創意與科技共融生態

影視產業的AI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是一場培育、實務與制度的革新。AI的導入改變了產業對專業角色的定義,也促使教育體系必須從傳統影視訓練轉向跨域能力的培養。未來的影視人才需能理解演算法的運作邏輯、具備資料應用能力,並能與技術團隊共同開發創意內容。這意味著影視教育應引入模組化與專題式課程,結合「AI for Directors」、「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signers」與「AI倫理與授權管理」等新興主題,培養能兼具創意與技術的複合型專業人才。

同時,制度設計亦需與時俱進。例如,在前述提及的實務支持系統設立「影視×AI實驗基地」提供算力資源、資料庫與授權工具,降低創作者導入AI的門檻。影視基金亦可增設AI創新類別,支持以AI為核心的劇本開發、後製技術驗證或跨國共製專案。此類政策若能與產學合作結合,將有助於形成「實驗—製作—產業」三階段連動的生態循環,推動整體影視創新能量持續成長。

此外,倫理與風險教育必須納入AI影視應用的核心。AI生成內容可能涉及偏誤、失真與資料濫用等風險,創作者應具備相應的倫理判斷能力。透過明確的倫理教育與實務規範,方能確保AI被理性且負責任地應用於影視創作之中。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於影視產業運用的挑戰與機會:從創作革新到產業轉型及AI製作平台的全球新契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