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只靠 AI 技術無法創造永續新優勢

首先,要回到本質來看究竟什麼是創新。只要翻開企業管理或營運策略相關書籍都可以看到,創新有幾種不同的類型與路徑,例如:

1.漸進式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指的是針對現有產品、服務或流程進行局部或小幅度的改進。日本與台灣都擅長的持續打磨、優化製造細節,或者不斷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優化流程或創造更大的客戶價值,都屬於這類。

2.破壞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這種創新通常由資源較少或初入市場的小公司發動,他們提供價格便宜、性能或許較少或較簡單的產品或服務,來吸引原本市場龍頭不在意的客群,挑戰並改變現有市場的規則,甚至逐步取代市場上的主導公司。

3.根本性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這類創新的影響力更大,可能會創建新的產業或徹底改造現有產業。例如蘋果推出iPhone,不僅徹底顛覆舊有手機商業模式與生態,甚至改寫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又如這兩年的生成式AI,也預期會對許多不同產業生態系產生如此的衝擊,當然,這仍是現在進行式。

不同創新類型的差異,主要在於對現有市場和技術的影響程度。漸進式創新通常是小步驟的改進,而破壞式和根本性創新,則可能帶動產業與消費市場的重大變化,當然,影響範圍大小與時間長短不同。

所以,企業導入 AI 應用就算是創新嗎?恐怕並不見得。

例如美國創新大師賴瑞.基利(Larry Keeley)多年研究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創新,發現 95% 的創新以失敗收場。所以他深入研究成功企業的創新方法,希望以系統化的方式將創新轉變為可驗證、有方法論的科學,並出版《創新的10個原點》一書。

賴瑞.基利根據多年觀察企業成敗的經驗,整理出十種創新類型及其相對應的關鍵作法,分別為獲利模式、網絡、結構、流程、產品性能、產品系統、服務、通路、品牌以及顧客參與等不同的創新環節。能脫穎而出的創新,是因為具有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期內模仿的優勢,並且創造新的成長曲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每一種創新類型都能發展出新的創新策略,也可以選擇幾項加以組合,但如何選擇與組合,企業本身的目標、資源和既有的條件才是決策指標。所以最關鍵的不是新產品或新技術,而是企業的發展目標與營運策略是否足夠明確,並且整個組織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持讓創新產品與服務發展完整。

而這樣的原則跟企業推動 AI 化是一樣的,單一新技術、新產品或新服務很容易令人滿足,也是踏入新科技應用的必須步驟,但並無法直接產生創新的價值 。必須考慮更宏觀的整合框架。不只跨部門、跨領域的整合,還必須從根本的組織架構與流程、人才培育、到新產品或服務研發、行銷等關鍵環節,全部盤點思考,才會為企業創造出最適合的價值。

當然,要理解和運用企業不同類型的創新,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觀察與研究,AI也不是唯一可以應用的技術,但的確是現今環境下最強而有力的起點。在 AIF 與 Google 雲端(GCP)於今年第三季共同合作的調查中,是以「AI 經營策略」與「組織調整彈性」開始,理解企業如何準備 AI 技術的導入。前者指的是企業理解AI的重要性並有明確策略,後者則是已具備接受AI技術的文化,且能靈活進行組織調整以因應新的分工。

以目前看到企業的成功案例而言,這兩項指標應該是相輔相成,在經營策略明確的前提下,靈活且具彈性地調整組織,當然包括容忍創新研發過程必要試誤在內,快速重塑組織結構與流程,達成人機協作的最佳環境。

然而在創新力的兩項指標中,「AI 經營策略」一題的分數高達 74.55 分,53.5% 企業已有 AI 策略藍圖,更重要的是,有近九成企業認同 AI 是帶動變革的必然驅動力。然而,在後續相對應的「組織調整彈性」上,卻只有 45.05 分,這意味著多數企業或組織雖然高度認同人工智慧的重要;但並未隨著AI的導入應用調整組織架構與流程。的確,很多企業目前在於沒有經驗,也不敢輕易嘗試,很可能也是許多產業AI應用落地程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在這波新科技帶動新商業模式的巨浪中,由上而下推動是必要的。AI 導入的影響非常深遠。表面上看起來,首先需要有足夠的資料、AI 相關人才,並且找到有價值的題目。但實際上,光是要做到這些,企業不僅要有創新思維,還要有實施創新的策略和流程,其中董事會跟高階經營者必須扮演關鍵角色。包括鼓勵創意、給予真正的支持、接受風險、促進跨部門合作等,都屬於企業治理範疇。當然,也牽涉到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與成長可能性。

如同微軟公司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所說,「人工智慧是改變我們所做一切事情的執行環境」。人工智慧不僅取代過去人力所做的事,也正在改變經營公司的概念,包括如何營運以及如何競爭,都將展現出截然不同於以往的面貌。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是,AI 所創造的優勢能夠維持多久?

儘管人工智慧可能會改變一切,在生成式 AI 出現後,某些特定產業的少數先行者似乎也已在短期內抓住一些重要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同行業中的企業同樣也都開始應用人工智慧,所以再過一段時間,AI 很難成為任何一家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有些管理學者甚至認為,由於 AI 的介入,更有可能消除競爭優勢,讓後來者快速趕上。

但還有一線希望:如果企業原本已經擁有競爭對手無法利用人工智慧複製的競爭優勢,那麼該技術可能會放大你從該優勢中獲得的價值。所以,真正的創新力或許應該著眼於無法複製的寶貴能力和獨特資源,並應用AI來改善與鞏固這些優勢,那麼 AI 或許將可以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