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帝國之戰:美、中、歐盟如何透過監管重塑全球秩序

布拉福德指出,全球科技公司正面臨一波前所未見的監理浪潮。歐盟早以 GDPR 及反壟斷法站上監理前線,試圖收回對科技產業的控制權;中國則祭出「共同富裕」的政策口號,確保科技巨頭不得凌駕於國家之上;而長期奉行市場放任主義的美國,也開始重新檢討反壟斷法案,甚至重新評估《通訊規範法》所帶來的保護。儘管全球已普遍認同科技產業必須受到有效監管,但如何具體落實,卻始終沒有統一共識。作者以「帝國」為喻,生動描繪美國的市場自由、中國的國家控制與歐盟的權利保護,如何在數位時代交鋒,讓讀者從全新角度理解科技背後的權力遊戲。

以下為本書精彩摘要:


數位帝國:三種監理模式的競爭

目前,可喻為「數位帝國」的主要數位強權有三:美國、中國和歐盟。這些網路時代的現代帝國除了擁有領先的技術、經濟實力和監理量能,也具備野心和實力,為自身的利益與價值觀形塑全球的數位秩序。它們各自為國內的數位經濟發展出獨特的治理模式來反應不同的意識形態。如同過去的帝國,這些數位強權也在對外輸出國內的模式,擴展各自的勢力範圍,從而將其他國家拉入美國、中國或歐盟這幾個數位帝國的勢力圈內。有別於以往基於地理疆界的傳統帝國,這類數位帝國更接近二十世紀以經濟、軍事和文化力量跨越國界的非正式帝國,藉由權力的不對稱創造對外國社會的影響力。當今的數位帝國主要藉由出口科技公司、技術及規則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個人,讓這些群體逐漸適應並傾向支持帝國所倡導的規範和價值觀。

這幾個數位帝國對數位經濟的願景各不相同,體現在國內採用並推廣至國外的監理模式。這三種主要的監理模式代表三種「數位資本主義的變體」,立基於不同關於市場、國家、個人與集體權利之間的關係。正如本書所述,美國開創了市場導向模式,中國採取國家導向模式,歐盟則推動以權利為本的模式。這些監理模式與基於不同經濟理論、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認同所做出的社會選擇互相呼應。制定數位經濟監理政策時,這三個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政府都得在支持技術創新與考量技術對公民自由、財富分配、國際貿易、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等重要政策影響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巧妙的平衡讓各個監理模式之間既有共通之處,也存在顯著差異。每個模式都涉及有爭議的政策選擇,也都因不同的原因遭受批評。目前,哪一種監理模式最適合打造活絡且具韌性的數位經濟社會,並沒有全球的共識。

從上述針對三種主要監理模式的粗略概述,我們得以看出它們之間的顯著差異。但這些模式仍有一些共同點。儘管它們對市場、國家或個人及集體權利的優先順序有所不同,每個模式最終都涵蓋了所有元素。在美國,市場並非總是占上風;在中國,政府不見得真能控制一切;在歐盟,網路使用者的權利也不是永遠凌駕其他政策考量。然而,面臨數位經濟監理政策權衡與利益平衡的當下,各司法管轄區往往會回歸其特有的監理模式核心原則:美國傾向依靠支持市場的本能來限制政府干預;中國會以確保政府利益受到保護的方式做出回應;歐盟則會以提升數位公民權利為政策制定的核心。這三種模式之間持續存在的差異引發了緊張和衝突,進而形成當今數位經濟中具代表性的競爭狀態。

美國科技放任主義的全球影響力日益式微

當今全球數位經濟的基礎,都是美國和其領先科技公司打下的。二十多年來,美國市場導向的監理模式促進了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向國際擴張。打從 1990 年代,網際網路剛盛行起來的那段期間,美國政府就一直倡導開放、無監理和私人單位主導的數位經濟,並竭盡所能在國內外利用一切與科技革命有關的機遇。在柯林頓、小布希和歐巴馬任內,美國不僅在國內倡導自由市場和自由網路的價值觀,也積極將這些價值觀輸出至其他國家,強調這些價值觀對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美國一直試圖推動「網際網路自由計劃」(Internet Freedom Agenda),將市場導向的監理模式推廣到全球;該計劃主張創新必須不受政府監理或審查,否則經濟和政治進步都將受損。實際上,依循這個政策計劃等於依賴私人力量來塑造全球數位經濟,而所謂的私人力量,指的就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在外國社會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肆無忌憚的影響力。

這些私人力量如今已無處不在。世界各國的公民都在使用美國的線上平台交流——用 WhatsApp 發訊息、透過 Google 搜尋資訊、在 Facebook 上分享生活大小事,用 YouTube 上傳、觀看影片,在 Instagram 上發照片,以及用 Twitter 評論世界新聞。這些美國科技公司促進了全球連結和對話,讓大多數人以為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益,甚至不可或缺。很少人願意回到沒有這些工具的時代,因為這些工具讓世人能夠極其輕易彼此互動、分享資訊。然而,數位公民也愈來愈關注這些數位服務公司對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力。如今,全球數位公民在網路上接觸到的內容,全都由少數幾家大型美國科技公司的演算法決定,這些美國公司塑造了非洲、亞洲、澳洲、歐洲和拉丁美洲民眾的想法、需求和購買行為。網路平台甚至比現實中的國家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權力,能夠對外國的使用者與社會造成深遠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從而深深改變他們的生活。儘管這些公司在全球不同領域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它們的理念卻與全球化相去甚遠。這些公司反映的是「加州意識形態」和美國的科技放任主義,靠著產品和服務向外輸出美國市場導向的監理模式與價值觀。

本書 PART I 已經談過美國、中國和歐洲的監理模式,PART II 則講述這些模式之間的衝突;現在,我們將放眼全球,開始研究這些模式相對的影響力。數位帝國不僅彼此之間會發生監理衝突,也在競爭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國、中國和歐盟都在輸出各自的監理模式,擴大各自的勢力範圍,它們之所以極力將世上其他地方拉向自己的市場導向、國家導向或以權利為本的模式,就是為了輸出隱藏在其中的規範與價值觀。在這一章,我們會尋訪每一塊大陸,看看各個數位帝國所依賴的影響力型態:美國利用民間單位的力量,中國利用基礎建設,歐盟則利用監理權力。

在 PART III,我們會先深入探索美國市場導向模式對全球的影響。本章記錄了美國數位帝國,以及其監理模式作為全球數位秩序指標的發展起伏。我們將了解早期的美國政府如何成功協助科技公司將私人權力拓殖海外,以及這些領先科技公司如何用各種方式影響外國社會。本章也會探討美國政府如何將網際網路自由計劃列入外交政策,讓美國科技公司能夠落腳全球、無拘無束地發揮影響力。本章將解釋網際網路自由計劃特別重視、且不斷外銷的兩個核心原則:商業無監理原則和反審查原則。從柯林頓時期開始,美國政府就一直試圖透過各方面的外交手段,將這兩個原則推及全球。這背後大多都有美國科技公司的支持,畢竟無監理審查的全球網際網路,能讓這些公司將全球的數位市場塑造成符合它們利益與價值觀的樣貌。然而,美國科技公司的權力積累也讓外國政府憂心忡忡。本章會詳細介紹這些顧慮和近年來各國對美國科技公司全球影響力的批評,以及美國政府為了加強、鞏固這些權力的所作所為。我們將看到,近年來,愈來愈多人不滿美國的科技公司,美國市場導向的監理模式在全球的影響力因此動搖,歐洲以權利為本的模式和中國國家導向的模式也因此有了發展影響力的空間。

本文節錄自《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理之戰》由感電出版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