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三個習慣,看清總體經濟的真實風險
沒有人能夠每次都準確判斷總體經濟的走向與風險,但如果有正確的分析方法,企業領導人還是有可能正確判斷經濟風險警報的真偽。其中關鍵在於採用更重視情境變化而非僵硬的理論、更重視判斷而非單純預測的方法。而想要學習這些方法,在波士頓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浦.卡爾森-斯雷札克(Philipp Carlsson-Szlezak)與保羅.史瓦茲(Paul Swartz)合著的《真危機與假警報:解讀總體經濟風險,做出精準判斷》中建議,首先必須培養出三個好習慣。以下為精彩摘要:
當我們將總體經濟學視為一組敘事。並在審慎使用資料的基礎上並結合脈絡與歷史,不以得出一個確定的事實為目標,而是要做出情勢判斷。與其說這是一套理論,不如說是一種心態:對習慣性的唱衰保持懷疑,並以理性、樂觀的態度應對風險。我們認為,有效的總體經濟風險評估是由三個好習慣組成,以下重點摘錄每一種習慣:
第一個習慣是擺脫「模型至上」心態。別把經濟學想成是一個生成結論的系統,經濟學是一種辯論。總體經濟模型在預測準確方面一直表現得非常糟糕,它們很少能帶來真知灼見,反而經常是假警報的源頭。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錯誤的預測已經堆積如山,世人仍然普遍相信複雜精細的模型能產生準確的答案。模型之所以不可靠,是因為總體經濟的動態取決於情境,但模型卻依賴很小的樣本。舉例來說,二戰之後,美國只歷經過十二次經濟衰退,每一次的原因都高度特殊且複雜。因為這些特殊性以及局限性,科學的模型本身往往非常不科學。這不代表我們不該再建立模型,但企業領導人不應該把模型視為可靠的洞察來源。
此外,當最需要預測的時候,預測最不可靠。危機時刻,企業主管會迫切希望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定義上來說,危機會產生極端的資料,因此在預測最有價值的情況下,模型卻必須在已知的實證範圍外做出推斷。
勞動市場資料(總薪資和失業率)的快速變化值得特別一提,因為模型通常以失業率來衡量經濟衰退以及總體經濟疲軟程度。2020年初的短短兩個月內,失業率從3.5%飆高到近15%,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失業率高峰還高出近5個百分點,因此,大蕭條般的慘況將再現的預測看似有理。但是,儘管結構性改變的跡象看似明確,但最終事實證明,這只是假警報。
評估經濟風險主要是做出判斷,不是預測,除非領導人學會做判斷,否則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實際上就是在相信某種預測。
如果第一個習慣是擺脫模型思考,第二個習慣就是懷疑看待輿論中的總體經濟災難預言。負面新聞經常把種種動盪解釋成災難性後果,企業領導人必須穿梭在接連不斷的負面新聞頭條當中。過去幾年,假警報充斥,前文只是列舉其中的少數。切記,每一次真正的危機背後,都有許多假警報。
為什麼會有負面偏誤呢?很簡單:災難預言很吸睛。財經記者很少有機會撰寫有關於性、犯罪或名人的報導,但危機和崩潰的論述能合理的取代這些新聞,引人注意,吸引點閱,尤其是在主流和專業的電視、平面及網路媒體。不過,就連最受尊崇的媒體也會放大負面新聞,對負面新聞推波助瀾,權威專家與評論員也是如此。財經新聞也難逃將新聞變成娛樂的習慣。
於是,假警報被擴大宣傳,麥克風總是被交到聲音最大的悲觀者手上,他們懂得如何吸睛:自信滿滿的把可能性不大的風險從邊緣拉到舞台中心。企業主管如果不自己做出判斷,就抵擋不了鋪天蓋地的災難預言。
第三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習慣:經濟折衷主義(ec-onomic eclecticism)。經濟折衷主義指的是一種思考方式,擺脫那些假設可以透過單一可靠視角來評估風險的著名理論、學派或理念。相反的,折衷思維更重視情境,關注因果關係與敘事的一致性。用來評估風險的工具很廣泛,不只來自經濟學,也來自相關的學科。有時候,主題分析架構(thematic framework)能幫助我們了解風險;有時候,歷史事件能為我們提供啟示;有時候,就連封閉型式模型也能提供幫助。在本書中,我們多次提到的概念「制度環境」(regimes),指的就是經濟體系如何運作的敘事。
跟隨我們探索風險的面貌時,讀者將會看到我們如何以務實且靈活的態度,利用我們認為能夠提供洞見的工具。經濟折衷主義讓我們可以透過研究總體經濟風險的驅動因素、脈絡、型態以及分布特徵來評估風險。這種方法的一個優點是讓我們認知到動態與驅動因素可能改變。因此,在本書中,我們聚焦於「什麼樣的條件之下才會發生真正的危機」,而非只是問危機是否會發生。
當15%的失業率導致總體經濟模型偏離方向時,出現了「新冠疫情導致蕭條」這個假警報。那麼是什麼推動強勁的復甦呢?是一系列混亂的驅動因素。政策當局和政治人物積極行動,保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表;消費並未崩潰,而是轉向網路;在開發疫苗方面,科學表現得比預期的更快、更好;各國學會如何在教室、機場、辦公室裡與病毒共處。想要判別經濟復甦潛力,與其靠模型,不如依賴敘事和判斷。
因此,總體經濟學無法像物理學這樣的「獨奏者」一樣,可以單獨做到精確分析,但它卻能在樂團當中表現出色,我們必須引用更廣泛的觀點及方法,才能讓它發揮作用。我們將在第二章更詳細的論述,這種折衷方法很適合具有好奇心的人。根據我們的經驗,許多企業主管及投資人都是這樣的人。具備好奇心與判斷力的企業領導人不會被專注於數字計算與使用模型預測的人嚇倒,這些人對風險與情境的掌握可能遠遠不及領導人。經濟折衷主義不會在用模型得出「真理」之後就試圖終止辯論,經濟折衷主義鼓勵辯論,因為辯論是產生良好判斷的基礎。
領導就是應對不確定性,如果未來高度可預測,那麼領導就沒什麼特別的,只要執行就行了。評估總體經濟風險也一樣,涉及結合種種知識、技巧與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判斷。
本文節錄自《真危機與假警報:解讀總體經濟風險,做出精準判斷》由天下文化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