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場到餐桌,大成集團用 AI 構築台灣食品生態系

深夜兩點,風雨拍打鐵皮屋,過去每逢颱風夜,養豬、養雞戶都得冒雨奔走、手動調整電盤,只為讓雞豬們能夠平安渡過漫長一夜。

如今,只需打開 LINE,就能即時掌握豬舍溫濕度與設備狀態。AI 助理取代了深夜奔波的身影,也為傳統畜牧業開啟智慧化的第一哩路。

「未來勞動力短缺將成為無可避免的現實,」大成長城資訊長陸浩翔直言,缺工問題對傳統產業的衝擊尤其明顯。

面對日益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台灣傳統產業正站在轉型的臨界點。年輕世代對勞動密集型工作的意願持續下滑,外籍勞工來源逐漸減少,產業出現接班斷層。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糧食安全與國家韌性的考驗。如何以 AI 與自動化技術彌補人力缺口,成為台灣供應鏈重塑的關鍵命題。

作為台灣農畜與食品產業的龍頭,大成長城集團擁有從飼料、養殖、電宰、加工到餐廳的完整農畜供應鏈。更在2021年起啟動 AI 智慧養殖計畫,從牧場現場管理、後勤財務、物流運輸到餐飲端營運,全面推進智慧化轉型,打造出橫跨產業上下游的 AI 生態系。同時,集團更成立子公司,將內部成功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 整合型 AI 解決方案,協助餐飲業者導入數位管理,進一步帶動整體餐飲生態的升級與發展。

好用、易懂的系統加上IoT 聯網,讓經驗看得到

數據是 AI 轉型的起點,也是最大難關。陸浩翔帶領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在現場蹲點,發現多數中小型養場仍以人工紙本紀錄為主。即使已有自動化設備能記錄部分數據,如雞蛋數或生蛋量,飼料量、飲水量、死亡數等關鍵資訊仍仰賴人手登記。由於人力吃緊、流程繁瑣,報表常延遲數日才能彙整上傳,數據分散又不即時,讓管理決策失去依據。

為簡化現場人員的負擔,團隊便開發了一套對話系統,讓現場人員可以直接在通訊軟體上輸入數據、即時上傳。之後再透過監測系統自動提醒異常狀況,例如一萬隻雞若死亡三隻就亮黃燈、超過六隻亮紅燈;飲水量過多或過少,也會即時警示,讓集團內部 AI 機器人「Vital」成為畜牧場管理者的數位助理。

再進一步,則是啟動豬舍或雞舍 IoT 聯網改造。由於全台眾多豬舍興建時間不一,混雜著不同年代的控制系統,「換一個場,就得重新學一次。」陸浩翔說,這樣的現場條件限制,使得自動化難以推行,人員也常因擔心出錯而不敢操作。因此,團隊為全台不同年代的豬舍加裝通訊模組,讓傳統電盤也能回傳數據,並以 LINE 介面實現遠端控制。從冷氣、水簾到風扇皆可自動化調節。系統也持續監測溫濕度、飲水量與死亡率,一旦異常便立即警報,讓雞場或豬場管理者能即時應變。

透過 Vital這位「機器人同事」,讓畜牧業者能更專注在豬隻觀察工作,也降低進出棟舍影響豬隻休息的頻率,或是因豬舍設備異常造成的傷害。從過去「憑經驗」到如今「靠數據」,大成已讓傳統養殖場進化為能主動回報狀況的智慧系統。

精準選題,讓 Vital 成為大家都想要的同事

許多企業在轉型時最大問題不在技術不足,而是方向模糊。許多公司把責任交給資訊長,但若缺乏對業務流程的理解,就容易選錯方向。而大成的關鍵優勢,在於高層具備深厚的科技理解力。董事長與總經理皆出身電腦科學領域,能理解模型訓練的邏輯,也能與工程團隊以共同語言溝通。這讓 AI 專案從決策到執行都方向明確,少走彎路。

陸浩翔說,在大成的數位轉型過程中,除了讓畜牧管理流程全面數位化,飼料訂單系統的導入更成為最具體、也最「有感」的變革之一。

過去,飼料客服中心完全仰賴人工處理訂單。業務人員經常一次轉來十幾個農戶的需求,每筆訂單內容都包含不同的飼料品項、數量與客戶代號。訂單格式複雜、代號繁多,新人訓練期長又容易出錯,部門人力長期吃緊。

更棘手的是「時間差」。

客服人員在下午 5 點半下班後,夜間與假日的訂單必須等到隔天早上才能輸入,導致工廠排程延宕、供應鏈效率受阻。

為了解決這項關鍵痛點,團隊透過 Vital將最耗時的訂單登錄流程全面自動化。Vital 能夠讀懂 LINE 訊息中的「意圖」,自動辨識哪些內容是有效的訂單資訊(如品項、數量),哪些只是閒聊或附註,接著擷取關鍵欄位並拋轉為 SAP 系統中的標準訂單。

在 Vital 上線後,客服部門的工作模式徹底翻轉。

陸浩翔認為,Vital 的成功在於真正解決了現場痛點,讓 AI 成為能被同事信任、願意倚賴的工作夥伴。

從畜牧場到餐桌

從雞蛋、豬肉到日式炸豬排、港式茶餐廳,甚至植物肉與寵物糧,大成長城早已從農畜業延伸至完整的食品鏈。旗下安心雞、鹿野土雞、根島生態蝦穩固上游供應;勝博殿、檀島、岩島成等餐飲品牌則直達消費端。而在推動 AI 供應鏈轉型的浪潮中,大成更從內部孕育出全新的餐飲AI服務品牌:達能資訊。

這樣看似跨界的佈局,其實有著清晰的脈絡,所有品牌都屬於同一條食品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多年來,大成在養殖、加工與餐飲等多端累積大量營運數據與現場經驗,並以 AI 系統 Vital 為核心,逐步優化生產、配送與決策流程。這套經過實際場域驗證的 AI 供應鏈架構,如今成為達能對外服務的技術基礎。

隨著 AI 助理 Vital 持續升級,大成不只是將 AI 用於自家營運,更透過達能資訊把成功經驗推廣到餐飲市場。

達能資訊選擇以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與餐飲零售業為主要客群。許多餐飲業者面臨管理食材庫存、控管報廢、訂貨流程繁瑣等痛點,達能以實務經驗為基礎,推出多款貼近現場需求的產品。

陸浩翔說,餐飲店長大多需要管理數百種食材,計算每道菜所需的材料,最大的痛點在於精確掌握食材庫存。達能開發的 「門市管理大師」 系統,可自動計算缺料情況,讓店長只需一鍵確認即可下單,節省大量人力時間。此外,系統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分析食材照片,判斷剩餘與報廢量,協助控管損耗、降低成本。

此外,在庫存管理方面,也透過整合 LINE 的語音互動介面,讓門市人員只需對話式操作,例如輸入「幫我扣一包筷子的庫存」即可完成庫存調整,不必再登入繁瑣的 ERP 系統。而當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例如前陣子的「蘇丹紅」事件,系統也能即時更新政策,快速鎖定受影響的供應商與食材來源,確保食品追溯機制無縫啟動。

AI 的應用不僅止於門市端。達能也將 AI 代理人 Vital 導入後勤與財務系統,協助辨識發票與憑證,自動登錄資料至 SAP 系統,減輕會計人員負擔;在運輸短溢、折讓等複雜情境下, Vital 能自動生成新單據,協助會計快速完成作業,打造高效率、低風險的自動化流程。

以實務經驗為底,放大企業數位化成果

「我們希望把集團內的成功經驗,轉化為整個產業的共同能力,」陸浩翔強調,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建構橫跨牧場、加工廠、餐飲與物流的完整 AI 供應鏈管理平台,實現「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智慧化管理。

對中小餐飲品牌來說,達能的系統不僅是一套工具,更像是一位「懂現場」的 AI 管家。

除了提供系統服務,達能更希望透過平台建立開放式生態,整合上下游的資訊流、物流與金流,協助中小業者與原料供應商連結,形成共享的數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