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創新長 Guy Diedrich:AI 創新大浪來襲 前瞻架構與全面防禦思維更形重要
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崛起,全球數位基礎建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需求暴增、供應不足」已成為新的常態,不僅快速增加運算與網路資源的負荷,也迫使現有系統面臨結構性挑戰。與此同時,攻擊手法正因AI技術而加速演化,自動化與智慧化的威脅層出不窮,使傳統防禦機制逐漸失效。
在此背景下,網路基礎建設的安全性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議題,它不僅關乎企業能否維持營運韌性,更直接影響產業競爭力與整體社會的信任基礎。唯有透過更具前瞻性的架構設計與全面性的防禦思維,才能確保數位世界在AI世代中持續穩健發展。
思科 (Cisco) 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指出,Cisco自1984年創立以來,始終是全球網路基礎建設的關鍵推動者。即使在人工智慧(AI)快速崛起的時代,仍居於不可或缺的角色。今日,全球超過80%的網路流量經由 Cisco 設備傳輸,每天更在全球阻擋超過5,000億次攻擊。這些數字顯示,Cisco不僅是連結數位世界的骨幹,也是全球數位安全防線的守護者。
AI 世代下的網路基礎建設與安全挑戰
然而,AI的普及正在徹底改變網路環境。Guy Diedrich進一步解釋,ChatGPT的問世,不僅讓大眾意識到AI的可用性,也帶動了網路與運算需求的急遽攀升,並持續加壓於現有基礎設施。全球基礎建設正在多個層面出現瓶頸:其一,能源與電網架構尚未能支撐 AI 帶來的龐大能耗;其二,網路容量無法完全滿足持續增加的資料流量與應用需求;其三,跨平台與跨產業的系統互通性不足,限制了協作與創新。這些缺口使得全球基礎建設在 AI 世代中顯得力有未逮。
但他強調,對Cisco而言,AI並非全新的課題。早在十餘年前,Cisco便已將 AI 技術深度融入網路基礎設計,持續優化流量調度、安全防護與智能化管理,也因此能以前瞻性布局來應對當前爆炸式的需求成長。未來,Cisco將聚焦於網路韌性、安全架構與跨系統互通三大核心面向,協助全球產業在AI世代中建立穩健而安全的數位骨幹,並透過持續升級與創新,在新一波數位浪潮中仍居關鍵地位。
台灣的關鍵角色與 Cisco 的在地承諾
Guy Diedrich提到,Cisco在台灣深耕達 28 年,長期與在地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創新與策略聯盟。過去七年中,Cisco推出「台灣數位加速計畫」(Taiwan Digital Acceleration, TDA),並透過三年一循環的方式持續投入關鍵領域,包括醫療照護、基礎設施、教育以及永續綠能等。迄今,TDA 已推動超過 30 項專案,並進入第三輪循環(TDA 3.0),未來也將持續深化,以擴大其成果與影響力。
他認為,台灣在人均教育程度上位居世界前列,加上疫情期間全球深刻意識到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凸顯了台灣在數位生態中的關鍵地位。特別是台積電(TSMC)等企業,更被視為推動全球科技發展的核心寶藏。如果台灣持續以創新能量與研發成果貢獻於AI生態系,其影響力將無可取代。
信任才是決定價值的基礎
隨著數位轉型與AI發展,資料被喻為新世代的「貨幣」。然而,Guy Diedrich認為,真正決定價值的基礎並非資料,而是信任(Trust)。因為如果資料隱私無法受到保障,缺乏透明度與安全性,使用者便無法建立信賴關係,也不會願意分享資料。唯有透過隱私保護與開誠布公的資料治理機制,才能推動產業與社會的持續發展。
而Cisco在與全球五十多國政府合作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各國在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 上的不同需求,例如資料必須完全在地化、區域性駐地,或跨境使用的限制。憑藉完整的解決方案,Cisco能協助各國因應多樣化的法規要求,並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確保資料的安全與透明度。
Guy Diedrich強調,Cisco是第一家實現軟硬體整合,並以AI驅動網路全域管理的公司,能夠從端到端監控與保護 80% 的全球網路流量,及時辨識與應對潛在威脅。更與GPU廠商(如 NVIDIA)建立緊密合作,打造完整的技術堆疊,從晶片(如 Cisco 自研的 Silicon One 可編程晶片)到軟體層級,形成無縫的 AI 架構。這種軟硬體一體化的設計,不僅確保了高水準的安全性,也為主權AI提供了可信任的保障。
台灣的創新能量將是 AI 持續前進的基礎
回顧過往,從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到數位時代,如今我們已經進入AI的時刻,AI不僅快速滲透到生活周遭的各個層面,更逐漸成為普及化的「商品化技術」。
Guy Diedrich認為,摩爾定律的節奏已延伸到AI產業,技術進步的速度將不斷加快。每18至24個月,便會有舊技術便被更新、更強的技術所取代。在未來,AI將與量子運算並存,並在短時間內共同構築全新的科技基礎,「這代表創新不再是漸進式演化,而是一波接一波的巨浪。」
在這股浪潮中,Cisco持續強化自身創新動能。過去25年間,透過併購240家企業(平均幾乎每月一家)不斷擴展技術版圖,每年更是投入超過60億美元於研發,以確保始終立於技術前沿。這些投入不僅是企業策略,更是Cisco永續領先的基礎。
Guy Diedrich提到,由於創新速度往往超越人才培育的步伐,因此Cisco在全球設立創新辦公室,透過教育訓練、產學合作與夥伴生態,協助人才加速技能提升。目前,Cisco 已與全球 超過 35,000 家合作夥伴共同推動這項任務,確保創新速度與人力能力同步發展。
從全球視角來看,Guy Diedrich認為,台灣兼具高水準教育與科技驅動的經濟結構,展現獨特優勢。近三年來,Cisco 高層頻繁造訪台灣,深刻感受到新創文化的蓬勃能量。除了廣為人知的台積電,台灣還有眾多靈活的小型創新企業,雖未必專注於晶片製造,卻展現出積極、熱烈且勇於冒險的創新氛圍。
這種不接受停滯、勇於挑戰並擁抱機會的文化,正與台灣科技驅動的經濟體質相互呼應,成為推動台灣在AI與新世代技術持續前進的重要基礎。
本文完整文章收錄於《台灣可信任與韌性AI白皮書》,11 月 21 起即可於 AIF 官網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