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商業不只「跨界」,根本「沒有邊界」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從科技趨勢的發展談起,帶你一起看看疫情帶來了哪些變革與挑戰。

轉型的挑戰:思維、態度與慣性

許多人都認為,轉型最大的挑戰是「慣性」,但李維斌提醒,比「慣性」更大且更重要的議題是「態度」與「思維」,也就是在轉型的過程中,大家的「思維」(mindset)有沒有跟著改變?還有老闆抱持著何種態度?

回過頭來思考,我們會發現雖然「慣性」是挑戰,但它其實也不是壞東西。因為慣性奠基於標準作業程序(SOP)之上,有助於提升效率與降低錯誤率,雖然對於「創新」來說,慣性可能是阻礙。

不過,若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內力」不影響運動狀態,唯有「外力」能夠影響既有的運動狀態,也就是慣性。換句話說,以外力來影響慣性是最有效的作法,而COVID-19正是一種外力。

在「慣性」的模式下,我們很容易陷入自己已知的事物中,所以很容易在已知的事物中做假設,於是所有的東西就會被這樣的「假設條件」給框住了,因此多樣性(diversity)至關重要。

轉型第一步:找到「突破點」

如果在一個集團與組織中想要突破,首先就要找到「突破點」,以降低反作用力。比如在美國有一間鋁業公司想要轉型,當時CEO就找到了一個突破點——工安。在工廠中談「工安」是不會有人反對的,因此當他把工安做到極致的時候,就會從這一個點去延伸到其他的點,慢慢地產生轉型的效益,因此「找到突破點」對於推動組織轉型來說是很重要的。

馬雲曾說,許多經營者對於新事物,往往會經歷「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來不及」四個階段。因為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已知世界裡面,所以會「看不見」許多新的東西;當我們看見時,因為它很新,可能就「看不懂」;等到看懂時,可能又會囿限於自有的成功經驗,因此「看不起」;等到最後,當別人都已經做起來時,就會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

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不要「看不見」;在看見之後別「看不懂」;在看懂之後不要「看不起」。這不會是一個人夠做到的,必須是一個團隊才有機會去突破這些關卡。

數位時代新契機:未來的商業沒有邊界

數位時代最讓人緊張也期待的就是「跨界」,許多的領域的疆界(boundary)消失了,許多門檻也降低了,例如技術的發展就降低了創業門檻,這對於創新來說是好消息,因為失敗的成本比起過去還要低。可以說,數位時代的跨界破壞者出現了──「未來的商業沒有邊界」。

現在,大家有雲端、有網路,發展出像是阿里巴巴和Airbnb這樣的平台。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全球最大的運輸公司沒有車、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沒有內容、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沒有庫存、全球最大的住宿供應者沒有物業。

未來,工具會愈來愈進步,大家也會愈來愈習慣使用數位工具。數位工具其實不只是會「使用」即可,「心態」還需要改變,才能更好地用應這樣的工具,「做轉型沒有不痛的,只是要看如何比較沒有那麼痛,」李維斌強調,數位時代其實是一股力量,數位科技很重要的是把人和機器拉在一起,提供一種超乎之前能力所能擁有的體驗。

COVID-19帶來的數位化挑戰

轉型意味著改變,而改變就一定有風險,要改變現有模式與此刻擁有的東西,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挑戰,因而也難免會猶豫。然而,疫情卻迫使大家不得不轉,因此現在雲端與軟體的相關應用大爆發,各行各業都開始與之發生關聯,教育部要知道當所有的學生一起上線上課時,頻寬不夠該怎麼辦?老師會不會使用數位工具和學生互動,這也是一個問題。

此刻,數位化已經徹底改變了世界,比如,過去談的是效率,現在談的是創新;過去是找不到內容,現在是內容超載;還有新品種的influencer(網路紅人)倍增,例如使用新科技工具崛起的網紅與意見領袖倍增,其他還有數據導向的趨勢、通訊的發展,以及對透明度的要求與日俱增……這些都是數位經濟時代下的變革。

不過,當技術進步得太快,更要想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而在跟上最新科技與技術的同時也不乏挑戰,必如,企業必須一次面對過去的技術債、思考當前的解放,並對於未來有清楚的想像。

此外,還有人與文化的包袱。所有的知識與技術都要考慮其「適應性」,當我們吸收了許多西方的東西,但西方很多的管理制度和東方不太一樣,中間可能就會產生許多摩擦,其中,技術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去克服一些東西,但技術畢竟只是一個賦能(empower)的工具,我們自己必須要有相當的適應力(adaptive)與彈性,並讓組織重新挑整,否則將很難面對數位化的挑戰。

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及利潤的「微笑曲線」

什麼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及利潤的「微笑曲線」?當企業的轉型走得太快,未充分了解技術的潛力,結果往往會不盡如人意;當企業走得太慢,就會失去先機。李維斌建議企業可採取「不快不慢」的中庸之道,不過,此路徑有幾種先決條件,比如要能掌握客戶數據,如此就能理解客戶行為趨勢,進而掌握市場先機,甚至去鼓勵客戶改變行為。

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我們想要仿效成功者時,一定要理解成功者為何成功,知己知彼但不盲目跟隨,如果只是仿照其技術,就會變成東施效顰,不管動作與態度做得多像,都不是西施。其他的挑戰還包含「技能和組織結構的適應性」,當公司經過轉換之後,就不能再使用十幾二十年前的管理方式,而這同時也體現在「如何雇用新人和開發新的技能,並整合到舊系統中」。

此外,還有「來自跨行業的經驗挑戰模糊了競爭者的定義」,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比爾蓋茲曾說,"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 這句話精準地描繪了金融服務的轉型趨勢,也點明了銀行將會面臨極大挑戰,不只是技術的引進,更是思維與心態的轉換,因為許多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未必是銀行,當競爭者難以預料,行業的遊戲規則也將重新改寫。換句話說,我們在未來可能迎來一個沒有銀行的金融世界!

數位化時代不可迴避的關建議題:信任

從前文看來,邁向數位化之路的我們,似乎險阻重重。但李維斌也提醒,人類社會最複雜也最難解的議題其實是「信任」(trust),而這正是當前「銀行」不易被取代的價值,因為它雖然欠缺技術優勢,卻仍被法規保護著。

「信任」在數位化的發展趨勢中,難以被數位工具與流程概括,「其實『信任』沒有那麼簡單,但現在我們好像都把它給簡化了,就算蓋了數位簽章,它也不等於信任,」李維斌強調,「因此數位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人類互動中的信任關係移植到數位環境中,重新建立起信任的關係。」

簡言之,"trustworthy"將是未來最重要的價值。雖然「驗證」似乎是一個建立關係簡單的方式,但它並不代表信任;當我們在思考如何建立「信任」時,必須要跳脫技術的層次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