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商用軟體轉型升級與出海,生成式 AI 有解?

深入分析近兩年「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以及企業實際導入 AI 的經驗,可以知道軟體商在數位轉型與 AI 導入過程中,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台灣許多企業無法導入 AI 起因於數位轉型速度過慢,無法得到質量俱足的數據;再進一步看,數據的缺乏則通常與其合作 ISV 業者有關,由於 ISV 業者無法使用新的資訊系統協助上雲,而資訊系統是企業營運的命脈,於是成為企業轉型過程中難以跨越的門檻。對於 ISV 業者而言,本身也無法轉型為 SaaS 商,同樣受限於原本的舊獲利模式中。

軟體產業發展的四個挑戰

在過去三十、四十年,隨著 PC 產業的發展,孕育了約 16,000 間資訊服務廠商,根據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調查,截至 2024 年 2 月止,台灣資訊服務業上市櫃 46 家,佔全台上市櫃公司家數 2.5%,市值僅佔約 0.42%。為什麼台灣軟體產業的成長與發展速度不如硬體,連帶使得人才似乎也較不受重視?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 挑戰一:本土市場規模小

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提到,在資服產業中,有近千家的獨立商用軟體公司(ISV),儘管有多年的產品經驗與客戶基礎,但是因為台灣本土市場規模小,通常僅專注於特定的行業或細分市場,才能夠維持生存。但由於規模小加上過於專注,對於未來的佈局往往缺乏學習經驗與足夠的資源投資。

  • 挑戰二:規模和資源難以與全球公司競爭

《人工智慧在台灣》作者、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正因為台灣資服產業規模較小、資源有限,這使得台灣 ISV 在研發及訂價方面居於弱勢,在主客觀條件上都不容易發展為大型商用軟體團隊。

  • 挑戰三:軟體產業較難吸引好人才

台灣在資通訊硬體製造領先全球,長期吸引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及人才,造成軟體產業缺乏好的軟體工程師,一直以來無法產生顯著的影響力。然而,在 AI 時代,軟體不僅是孕育 AI 應用的土壤,更是決勝負的關鍵點。

  • 挑戰四:程式碼無法與時俱進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觀察,PC 產業在台灣發展近 40 年,許多相對老舊、不再更新的軟體,仍然嵌在各行各業的生產或服務流程中,不僅阻礙台灣產業升級,也因為老舊程式碼難以維護,很難找到一批軟體工程師重新研究過時的原始程式碼將之更新,形成資安防護破口與潛在威脅。

生成式 AI 有望加速軟體產業升級創新

隨著新一波全球數位發展浪潮的興起,各產業軟體創新速度及服務架構將有機會透過生成式 AI 技術進一步加速。吳漢章認為,軟體業者可利用過去累積的軟體開發技術,將智慧創新融入原有產業應用,並可藉由生成式 AI 技術可以創新升級或快速重寫程式碼,找到徹底解決軟體架構過時的解決方案。一旦程式碼成功轉換並且整合雲端服務,這些資訊服務即可出海,而這也正是目前東南亞最需要的「台灣解決方案」。

隨著企業上雲,軟體產業的競爭樣貌將有所改變。雲端技術對中小型軟體公司的發展尤為有利,因為網路的開放性和透明性為所有企業提供了平等的發展機會。過去受限於資源的中小型軟體公司,現在有機會充分發揮其專業和創新能力,迎接新的發展機會。

此外,過去商用軟體導入與服務成本較高,若能將商用軟體轉化為 SaaS 雲端服務,可同時滿足客戶期待也解決服務成本問題。

更重要的是,將 AI 技術整合傳統軟體服務範圍,並進行加值應用,可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的軟體服務產品。這不僅能提升資訊服務產業在全球數位化發展中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可能孕育出在商用軟體領域中的獨角獸企業。

東南亞需求龐大,匯聚台商輸出新南向數位黑潮

藉由生成式 AI 的助力,加速雲端服務,加上東南亞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台灣的 ISV 業者而言,是個絕佳的市場聚焦與發展機會。例如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存在許多與台灣情境相似的企業,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正在積極上雲,當地企業對商用軟體的需求日益增強,加上台灣擁有世界知名的 IT 實力,自然成為美國與中國產品之外的理想選擇。

東南亞擁有六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為台灣業者提供了從內銷轉向外銷的優勢。儘管東南亞享有人口紅利,但優秀的 IT 人才短缺且對價格敏感,這正是台灣企業掌握上雲良機、大展身手的理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