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ESG大航海時代,企業如何找尋航道?

關鍵就在航行的願景、使命及目的。「你的願景是什麼?使命是什麼?這件事情決定了未來幾十年或百年的結果,」勤友光電董事長、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以「大航海時代」來形容這一波興起的ESG浪潮,企業必須要想清楚自己願景,才能構築下一步的使命與團隊方向。鄭和當年下西洋的使命是為了宣揚國威,而哥倫布遠洋航行的使命是為了找到新的機會與市場。願景的不同,造成的結果也就不同。

當企業定下願景之後的下一步呢?「變革的開始,要按照組織、流程、系統的順序進行調整,」陳來助認為,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新貨幣即將出現,就是二氧化碳。它可能會進入到我們的生產流程中,或是與新科技結合產生新的交易模式,還有許多可能性會發生。

大航海時代的路徑ABC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根據與企業的互動觀察,在這一波ESG浪潮中,大家都急著找解答,而忽略了必須要先定義企業身處的位置、願景,以及希望達成的目標。以台灣企業而言,供應鏈是我們獨特的優勢,如何運用優勢創造新的價值,是目前必須思考的關鍵。

陳來助進一步分析,從供應鏈的觀點,特別是ICT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擁有價格及規格兩大優勢,但在這一波浪潮中,企業管理者還必須注意到二氧化碳的影響。且因為台灣位處全球供應鏈中,不能只看產品,而是要全面檢視整個供應鏈。

觀察近十年的產業變化,可以看到幾個產業典範的移轉,例如最近十分熱門的電子紙,對於顯示器業者而言,電子紙並不是特別厲害的產品,但為什麼專營電子紙研發與製造的元太科技股價會上漲?因為它代表碳中和所帶來的需求正在上漲,他提到,歐洲一年需要一億多個電子標籤,用於賣場中的價格標示,就是碳中和所帶動的需求,也是一個典範移轉的案例。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到電子紙周邊的電路設計、IC設計的供應鏈發展。

陳來助建議,企業經營者除了注意碳稅產生的成本,更需要看到產業未來創新的典範移轉,而這個新的遊戲規則,正代表著台灣ICT產業的新機會。

溫怡玲提到,創新無法單靠技術驅動。就如同人工智慧近幾年的發展,產業目前已經逐漸意識到,僅依靠強大的軟體技術是不夠的,而是如何應用技術,在新的情境當中解決問題,進一步創造更高的價值。

「AI+BI+CI將會變成一個新系統,」陳來助表示,當前企業需要的,就是路徑圖。AI代表數位轉型,CI則代表零碳轉型,所謂的BI則是Business Intelligence,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慢慢架構出的系統,包括ERP、生產製造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營運規劃;面對未來沒有速限的大航海時代,企業必須要整合三者成為一個新系統,但這不是一蹴可及的事。

AI在當中就可扮演關鍵角色,過去AI多用於智慧製造,強調最佳效率;但加入節能的需求之後,如何兼顧效率與節能兩大需求,就必須將CI整合進入系統中。

碳盤查不能只為了拿證照

陳來助呼籲,企業必須即刻開始行動,並運用方法學,掌握自己的路徑圖。首先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碳,先從碳盤查開始,接著進行碳定價,再逐步實踐到碳中和。但典範加上創新的移轉,並不是三秒鐘就能完成的事情。

他建議,企業可以先從能源盤查、溫室氣體盤查,再到碳足跡盤查,因為台灣製造業六、七成的排碳與電相關,先做能源盤查,把細的東西盤點出來之後,再把數位的技術放進去,例如IOT等,就能快速看到效果。接著,再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他提到,許多人會從溫室氣體盤查或碳足跡開始進行,但是,順序不同導致的結果差距就會很大。因為溫室氣體盤查完後,如果要節能,還是得從能源盤查開始,甚至如果只是盤查一個總表,沒有看到細項,也很難知道要減什麼。

陳來助提醒,方法學是有順序及邏輯的,同時還要導入科技,企業不能只是將盤查證書是為最終目的,重點應該要在提升企業長期的基礎能力。

邁向大航海時代,企業該如何訂定方法學?又該如何找到創新永續的動能?更多ESG大航海時代的關鍵知識可以點選「科技椽送門」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