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活動 是煙火終點或轉化的起點?
活動是真正的目的嗎?應該不是。按理說,活動通常是分享、倡議與啟動的方法,是通往轉化、變革等更高目標的起點,而非終點。
但在實務上,活動本身常被誤認為「目的」,導致資源投入錯置、重覆,後續效益無以為繼。很常見的情況是:
- 過度關注形式與曝光,而非實質內涵
當活動變成目的,主辦單位自然更在意是否有長官致詞、媒體採訪、品牌掛名,或是能否「拍到照」、「上得了新聞」。這些成為活動的 KPI,但它們只是表象的熱度,與長期成效無關。
所以很多活動一開始往往最關注「長官有沒有時間出席致詞」,甚至連學術研討會、論壇也比照辦理。結果造成長官們疲於奔命趕場致詞,匆匆來去,照唸幕僚事先寫好的稿子。或者稿子其實也是由主辦單位事先擬好的,大家心知肚明,但場面熱鬧、有媒體曝光即可,其餘都不必太過計較。
2. 成效評估流於表面,無法累積真實效益
因為活動就是目的,隨之而來,常見的評估指標往往是:參加人數、現場互動次數、廠商詢問量、社群觸及率等;甚或,有些單位直接在標案規格上明定,少一個人扣多少錢、觸及未達標準扣多少錢等等,不一而足。
但這些數據真的有意義嗎?數據是如何訂定出來的?這些數據真的與最終目標對齊?如果不連結到更長期的目標,活動的價值是否被更多人理解?是否帶動新的合作行動?行動的效益是否能夠累積或擴散?如果以上問題都不曾深思或討論過,成為放煙火式的短暫熱鬧,而非真正的變革推動力量,其實也並不令人意外。
問題根源:不知道真正的問題
很多人問,為什麼不能進行真實的評估?也有人因此推翻所有的 KPI,認為只是表面功夫。但這麼說有失公允,也沒有找到組織之所以無法評估成果的真正原因。其實並非活動無效,而是一開始就沒有定義清楚「什麼才是想要的成果」;無法定義想要的成果,原因則出在不知道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例如,在規劃活動之初,就必須有清楚的目標:希望參加者在活動後有什麼行動轉變?期望透過活動建立哪些策略關係?或者,只是想推進某個議題的公共討論?
而這些目標是否真正回應了想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參加後對AI有更具體的理解,並且願意立刻推動企業轉型?參加者意識到 AI 是企業轉型的重要議題,願意投入更多時間了解?或者,參加者能夠認識合作夥伴,協力推動產業 AI 化?
若這些問題從未被明確討論,那麼活動就無法有清楚的成果,理所當然陷入「辦完即結束」的迴圈,一再重複,徒留短暫的熱度與無法追蹤的效益。
從活動導向轉為成果導向的方法論
因此,在面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活動、會議,與其質疑只是放煙火,不如重新思考如何讓每場活動都能有具體成效。該怎麼做呢?
首先在活動前,必須先確認問題並定義目標。這一步看起來似乎沒有具體產出,卻是決定活動價值的關鍵步驟。建議採用既有的方法論做為協助例如用「Theory of Change」(變革理論)或「邏輯框架」(Logical Framework)方法,以終為始,反推活動的設計:期望活動的最終影響是什麼?要產生這些影響,需要參與者改變哪些行為?為了這些改變,活動中需要安排哪些內容與機制?
進入活動階段,如何設計促進轉化或改變的互動流程,是必須對齊目標、加上專業規劃能力的關鍵。很多活動的設計就算有具體目標,但因為缺乏相關專業與經驗,往往看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
例如,要培養人工智慧人才,就是找相關科系教授來上課,學員坐著聽或有些簡單操作。課上完、結業證書到手,甚或通過某種認證,就算是人工智慧人才。但是,這樣的「人才」回到企業之後,能產生什麼效益?如何評估?如何改進優化?完全付之闕如。因為,課程規劃、教案設計,以及教學目標與指標的設立,都是專業,但在台灣長期被忽略。
如果前面的步驟都按部就班完成,在活動後進行追蹤與成果評估,就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填寫滿意度問卷。而能夠視目標的達成率,以具體的指標納入評估,還能累積成為持續學習與調整的閉環(loop),更能支持影響力的持續擴大或深化。
活動本身不應是最終目標,KPI 也不該是參與人數、流量而已。唯有在策略設計上回到「為了什麼而辦」的價值主張,並建立「設計—執行—評估—學習」的閉環管理模式,活動才不會只是一次的熱鬧,而能真正成為改變與創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