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管理,才能讓 Al 促進企業生產力和績效

回顧過去,人類發明了工具和機器,從手工具到電動工具,然後自動化再到現在的智慧化生產。工具,逐漸取代了人類的手工技藝,減少了體力工作負荷及單調重複操作的工作,並且提高生產的速度和數量。於是人們有了生產力被提高的錯覺,企業決策者因此加大投資,購買新機器和數位工具建立自動化生產流程,而勞工則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來保有工作。

然而,高速大量生產的模式是高資本投入,因為成本遞延、通貨膨脹及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企業並未因此得到更高的生產力與獲利績效,這已經有很多實例的證明(例如汽車、石油、半導體、消費性電子......)。因此,企業唯有長期的目標,具備良好的管理和決策,將資源[1]配置在具有經濟成效的工作上,才能發揮生產力實現營運績效和目標。

21 世紀資訊技術高度發達,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正快速影響我們工作的方式以及企業的文化和𨍭型策略。人們使用先進的數位技術和軟體來完成工作,過程中生產了豐富的數據和資訊,做為管理和決策用途。然而,這些數據和資訊是否讓決策更具有成效,工作更有生產力呢?同時,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否也同樣得到更好的品質呢?

就以我熟悉的建築設計工具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軟體或 Gen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應用為例,如果沒有良好的管理,得到的結果是增加更多無效工作、工時和成本,浪費資源、沒有成就感以及生產大量無用的數據和資訊。如果工作的成效和生產力,若是以生產圖紙和報表的數量為指標,那麼結果的確令人興奮。但是,建築設計的生產力指標,是工作成果的品質、客戶滿意度和最終的財務績效。要得到這樣的結果,組織和知識工作者良好的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才是提高生產力[3]和績效的關鍵,不是工具或是使用工具的技能。

善用工具和技術(例如 Al)的知識工作者,確實可以具有更好的競爭力,但工具無法替代知識工作者發揮創新力,定義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同時他們知道何時必須以及如何將資源的配置轉移到具有生產力的工作上,工具本身或使用工具的技能和生產力的變化不具有因果關係。因此,不論是在任何領域,知識工作者必須持續學習新知(特別是管理),應用新知識與技術做好管理和決策,滿足需求並且回應不確定性,將資源配置在正確的地方高效完成工作,才能讓企業獲利和永續經營得到保障。

在 Al 和新知識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如何讓組織和知識工作者可以具有生產力並且富有績效呢?最近再次閱讀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先生的「21世紀管理的挑戰」和「技術、管理和社會」,融合閱讀心得和協助企業永續管理和數位轉型的經驗,整理了六個要點分享給各位。

  1. 定義工作和成果:根據願景及長期目標,決定使命及工作是什麼。這個定義要能夠回答我的客戶是誰,我們應該做什麼,而且工作成果是否與客戶重視的價值保持一致。
  2. 團隊當責及交付價值的承諾:團隊的當責者心態,團隊及個人具有獨立或一起完成工作,交付成果的能力。
  3. 創新及應變的領導力:應用知識技術發揮創意,用新的方式或方法解決問題,回應不確定性,完成工作交付成果,既使沒有選用先進的技術。
  4. 卓越及賦能:建立並保有持續學習和教導別人的能力,為自己和團隊持續賦能,保持企業可以持續卓越成長,並且具有韌性和影響力。
  5. 重視品質和績效的文化:建立組織及個人的文化特質,讓客戶和投資人願意持續支持。
  6. 組織[4]的賦權並保持知識工作者持續工作的意願和能力:投資知識資本,保持工作者為組織的資本資產而非成本,使工作者在有其它選擇時仍願意為組織工作,員工樂於持續一起工作和成長。)

框架定義了組織如何得到生產力和管理績效的"what",而下一步將需要組織自己根據自己所定義的內容,決定策略以及如何做到(how),希望我們的分享能讓更多人和企業得到有益的啟發。


  1. 資源指的是資本、技術、人力、工具和時間。 ↩︎

  2. 能力指的是應用知識、技術和技巧,應用工具的能力。 ↩︎

  3. 生產力指的是衡量投入資源和工作果的財務和非財務收益價值,包括短期和長期的價值。 ↩︎

  4. 組織包括企業、政府、非營利機構和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