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結合 BIM,成為台灣推動永續的切入點

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 BIM)是建築行業正在發展的資訊技術,其應用不僅能提升建築物的施工品質,也為後續的維護和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更是推動 ESG 在建築產業落實的有效工具。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助理教授王寅武認為,台灣做為製造業出口導向的國家,製造業占 GDP 比重超過 35%,對於環境排放、職業安全等社會面影響最為直接。相較於一般消費者,企業更有經濟能力支持 ESG 相關措施,因此建議可從製造業做為推動 ESG 的切入點。

他指出,儘管這兩年 ESG 議題受到關注,但許多企業,特別是過去幾年受到疫情衝擊的產業,仍著重於業務發展和復甦。企業主雖重視 ESG,卻缺乏相關資訊與方法,不知如何將其融入業務和日常營運,以及如何鑑別 ESG 風險並與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結合。

而坊間不少 ESG 課程多著重於碳排放計算和報告書撰寫,缺乏與企業營運的結合。王寅武建議企業在培訓人才時,除了招募和培養中階管理人才外,更應讓決策者和管理階層一同參與 ESG 課程,並將所學國際標準和報告書要求與公司業務結合,思考如何投入資源,幫助企業獲得更多客戶、訂單,甚至發展新的產品和技術能力。尤其是面對國內外在永續管理的標準不一,且總是不停變動的情況。管理的思維,以及掌握變動的能力就非常重要,甚至透過顧問協整理重要資訊進行風險管理。

永續不只是碳管理,還是風險管理能力

「​​凡是會影響到公司未來業務、長期發展的任何不確定性,它就是我的風險。」王寅武說,從疫情期間開始喊了好幾年的「缺工缺料」,現今對企業而言早已經不是風險,而是需要面對的問題。每家公司受影響的程度有多大,才是不確定性的來源,例如以製造業來說,最直接的風險就是生產受影響,要關注的重點是,企業應該如何分配資源來因應這個問題。

他提到,許多的永續課程都教碳管理,但只要進入製造業現場就可以知道,碳管理對生產流程、品質以及業務各有不同影響,再加上國際客戶對產品的要求都不相同,甚至不同的歐洲企業對於 CBAM 也有不同的條件。因此,若回頭檢視台灣的製造業風險,更完整宏觀的「​​風險」甚至包括老舊的廠區、所處地區受自然環境可能影響......等,都是不確定的來源。企業如何在災損,例如風災後快速恢復產能,不僅減少違約的風險,更能提高客戶的信任度。

王寅武建議,企業可從業務和財務兩個面向思考,在極端氣候的情境中,有哪些會對財務造成不確定衝擊,或導致廠區營運生產中斷情況的因素,進而思考風險的來源。

欲了解更多,請收聽『定義風險、管理風險,都是對企業領導力的挑戰 一 ft.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助理教授 王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