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預測怎麼看?企業不可或缺的風險治理參考
台灣經濟研究院連續四十年進行營業氣候觀測,累積的經驗數據可以看到台灣景氣循環的軌跡,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以最易懂的方式,告訴我們怎麼看景氣數據。
經濟預測是一個判斷的依據,而不是一個絕對精準的預測
「經濟就是過去的重複,」孫明德比喻,景氣預測的功能就如同古時候常用農民曆,主要是讓農民可以知道四時節氣的變換,並快速掌握耕種時機與收成時應該注意的事情。而現代社會不同產業的景氣都有循環週期,雖然不若農業的循環週期來得規律,但大抵是三至五年就會循環一次。除非遇到重大意外事件,如政府打房、美國發布晶片法案、或是受其他重大政策影響打亂節奏,導致循環改變。例如中國便曾經在景氣低迷的時候,推出家電、汽車費用折價,進而促進汽車與家電業大爆發,這是產業預測無法提前預知的事,所以在中國,要掌握產業必須要看政策走。
孫明德提醒,在閱讀景氣預測時,除了要瞭解不同產業有不同的預測方式,更要知道經濟預測的目的在於提供方向指引,知道有沒有比去年或是比上次預估值好,而不在於數字相差0.1或0.2這些細節。
為什麼呢?他舉例,一般企業財報之所以可以列得很精準,是因為利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即便如此,數字依然會有差異,更何況一個國家包含諸多的產業與不同的記帳方式。因此,許多的經濟數據都是推估值,並無法將國家所有的交易都精準列出。就好比天氣預測也是提供早晚的溫差,而不會提供一個絕對數字。因此,經濟預測是告訴你一個判斷的依據,並不是一個絕對精準的預測,也就不存在哪一家特別準的問題。
孫明德觀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公認的預測機構所提供的數據,可以發現如果是針對個別國家的預測,誤差都非常大,且國家經濟體越小,誤差值越大;但針對全球整體經濟成長率的話,誤差值就會減少。原因是這些機構往往是先預測大型經濟體,如美國、中國,接著才將小型國家的數字填入。他說,「總體經濟的奧妙就在於,合在一起以後很準,但分開來都不準。」所以在看台灣經濟預測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如果是將產業分開預測,誤差通常都很大,但合在一起會正負相抵,準確度較高。
由於許多公司會用明年的經濟成長率、消費成長率,或是產業的成長率,預估可能的成長幅度。他建議,不要只看一家的數字,而是一次看五、六家的數字,拿掉偏離值後,將平均的數字當作判斷的依據。
此外,公司在進行營運規劃時,也務必注意政經情勢等風險,包括哪些國家的總統大選、聯準會升息等重大政策事件的發生,並且最好能夠將這些大事發生的時間列入排程,隨時關注並評估事件可能產生的影響或風險。
民眾口中的景氣看消費,政府的經濟則是看外銷
評斷景氣好壞,除了客觀指標等硬指標之外,還有一些是民眾或企業的主觀感受,因此,常會有種錯覺是,為什麼經濟數據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完全不同?明明前兩年經濟數據成長率3%、6%,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但街上卻是百業蕭條;反觀今年,主計總處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衰退3%,但是連假期間的機票和高鐵票一位難求,甚至餐廳都訂不到位?
「你會發現,我們主觀認為的景氣,其實是日常消費。但我們政府的統計,常常是根據外銷,」孫明德解釋,例如台積電外銷很好,整個數據就上去了,但是台積電在全球發光發熱的那兩年,街上的消費並沒有被直接帶動。而最近科技業表現沒有前兩年好時,服務業卻很好。因為台灣的經濟數據是受製造業出口影響很大,但民眾的感受則是和服務及消費連結。所以,日後討論經濟好不好時,要先理解到依據雙方所處的產業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
而在判斷景氣趨勢時,也不能單看數字或是好壞評論,更重要的是要抓到從谷底反彈的轉折點,以及上揚的幅度。
例如,今年第二季開始,中國已經解封,因此雖然過年期間工廠復工的情況不是那麼好,但在第二季可以看到消費已經在復甦。緊接著,歐洲因為油價下跌,加上天然氣價格也創新低,歐洲民眾的購買力也逐步回升。他認為,復甦的腳步是中國、歐洲,接下來才是美國,當先後順序出來後,就能排定重要性了。
欲了解更多,請收聽『企業問景氣預測就像古人看農民曆,是不可或缺的風險治理參考一 ft.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