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並創造「移動價值」 飛行車 Bellwether 的創新之路

希望車子可以飛起來,而不只是一個模型

「我希望我的車子是可以飛起来,而且我必须要讓它可以不只是一個模型,是真的可以飛行,它就不是一個 prototype;是一個 working prototype。」飛行車 Bellwether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坤揚說,因為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打造玩具,並沈浸在機器跟人機交互介面的關聯性與互動中。在看過許多科幻片後,不免開始思考,假使有一天,車子跳脫二維度的空間,進到三維度的使用情境中,是否人類可以擁有更大的自由,並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飛?因為人類對於未知的探索

他坦言,在構思飛行汽車議題時,很多時候會因為很難找到具關聯性的參考,並且無從驗證對錯,還有市場、法規等問題,而讓人感到沮喪。但他所就讀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教授從不問他,飛行車可以解決什麼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痛點。而是要求他給出一個新的原因:「為什麼麼我們必須要飛?」

陳坤揚說,因為人類並沒有翅膀,並不是生來就需要飛行,但我們具有好奇心和冒險的精神,總是積極嘗試任何未知的極限與地方,例如高空彈跳、太空探險、深海探險等。甚至因此讓我們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更有效率或是更為便捷的使用更多空間。

大學就讀的是工業設計,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針對生活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到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研究所時,學院正巧由 Transportation Design 更名為 Intelligent Mobility,成為該系第一屆學生的他,雖然面對變動,但其實有點開心:因為Mobility 所涵蓋的範圍更廣,他可以更全心投入飛行汽車而不被干擾了,後來才發現這並不容易。

他笑說,當你有更多的自由去探讨事物時,更必須深入探討移動這件事,包括移動的方式、帶來的感受等,且因為是Intelligent mobility,意味著任何的移動都需要與智慧相連。

他提到,因為是學院改名的第一屆,院中也針對循環經濟、共享經濟等議題有不同探討。直言一開始片面以為就是環保或ESG方向,可能就是設計一台腳踏車就可以達到循環經濟的功能。但其實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甚至重點在於「你必須要創造一個經濟。」因此腳踏車或是其他我們認為能夠保護環境的現有商品商品,並沒有創造新的經濟。陳坤揚認為,ESG的真正宗旨並不是一個標籤或固定的指標,而是如何永續的創造新經濟,將更需要的東西,重新回收再落實到一個新產業中,因此創新也就變得很重要。所以他思考的是,在循環經濟或是共享經濟的議題之下,未來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交通產業。

Bellwether 也將自己的包覆式飛行載具定義為新的交通載具類型 Volar,陳坤揚解釋,因為大家所說的Flying Cars中的Cars,定義極為明確,必須要有車輪且能在路上跑。但如果要兩者兼具的話,必須精算需要花費的能源和路線,過於複雜的情境也會增加運輸風險。因此,必須以價值主張為核心,重新打造飛行車的概念。

打破框架,找到新的靈感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傳統產業或是台灣真正可以帶給我們的價值是什麼?」陳坤揚說,或許不應該將自己定位為傳統角色中的供應商或設備商,而是應該思考可以幫助大家什麼,或是未來的台灣人可以做什麼?他提到,公司有一句格言:「Disrupt to inspire。」也就是期許團隊能打破框架,並為了更重要的事情激發潛力與靈感,找到新的概念與方法。

欲了解更多,請收聽『打破平面思考,邁向空中交通 一 ft. 飛行車Bellweth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坤揚 & 成大未來智慧工場執行長蔡妤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