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讓每一樣食物啟動好的循環?

從「吃」開始,能改變什麼?

由於氣候變遷已是備受國際矚目的議題,從製造業開始的減碳趨勢,也逐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透過民生產業鼓勵個人與企業進行節能減碳。甚至食物的碳排量也開始受到關注,例如選擇更環保的飲食或減少吃到飽的消費方式,避免過度浪費。

即使全球每天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掉,但仍有些國家正飽受缺糧之苦,而食物的浪費量則依然持續攀升中。葉柏軍說,食物浪費並不是丟了就算,廚餘除了發酵或燃燒等處理方式,也可以當作豬的飼料,但現在因為擔心交叉感染的問題,沒辦法餵豬,大部份會發酵做為堆肥或直接燒毀,但這兩種同樣都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也是造成氣候暖化的因素。而在許多地方仍需要面對糧食不足,許多人沒有東西吃的狀況下,台灣平均一個人一年卻能浪費掉160多公斤的食物,而這些浪費掉的食物換算下來,甚至是一個人一年份的三餐份量。

葉柏軍說,會想創辦Tasteme正是因為不願意看到食物就這樣浪費掉,且浪費的總量又十分龐大,才想到能透過媒合的機制,讓有需要的使用者能以低於產品市價的價格,買到即期食品,既能夠解決剩食問題,也為使用者省錢,同時更協助商家節能減碳。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市場上這些常見的食品或用品,可以盡可能被善加使用。

跟食物銀行的差別?

雖然一般便利商店也有即期食品優惠的方案,甚至是坊間也有許多回收過剩餐點的食物銀行,葉柏軍解釋,一般食物銀行會需要收集餐點後再做整理,才有辦法進行下一波的配給,而配給的對象也僅限於特定名單,但Tasteme希望能讓惜食更為普及,開創出一個共享模式,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讓業者能以最簡單的方式,將剩食資訊提供給消費者。當消費者看到訊息,想要購買的話,就能直接到店取貨,減少中間收取貨物的流程,也避免安全性上的疑慮,另一方面,若中間有了人為或物流運輸的介入,成本與碳排量也會跟著提高。

Tasteme主要是透過App操作,使用者只要下載應用程式,登錄註冊後就能看到家裡附近可以購買的食品,而這些資訊都是由店家直接發出。當使用者下單購買後,就能在與業者約定的取貨時間到門市取貨。

過程中,除了需要數位技術進行串接,葉柏軍也坦言,最困難的就是與業者解釋與溝通經營模式的過程。尤其是循環經濟的概念,對於許多業者來說相對較新也較陌生,有的時候還要解釋自己並不是收廚餘,更不是要店家捐東西。兩年來,也逐步累積十萬多名的註冊用戶,並有上千家的合作店家,主要分布於雙北地區。

使用者多半為二十五到四十五歲,以小資族或有經濟考量者為主,另外,也有十八到二十四歲的用戶,而這群使用者價格便宜,更在乎「做環保這件事情很屌」的形象,也就是說,對於年輕人而言,環境與永續已經是企業經營時不能忽視的議題之一。

欲了解更多,請收聽『開創惜食又嚐鮮的共享平台 —ft. Tasteme創辦人暨執行長葉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