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Formula:在推動轉型前,先評估成功的可能性

由心理學家David Gleicher在1969年首先提出,經過多位學者的修改與調整後的變革公式「D × V × F × S > R」,其中包括左側的四大要素,分別是:

D:Dissatisfaction,對現況的不滿
V:Ennobling Vision,願景及希望達到目標
F:First concrete steps,能夠對準目標的第一個具體行動
S:Clear supports for follow through,可持續的支持系統

至於右側的R,則是對改變的阻力(Resistance to change)。

簡單來說,如果D乘以V乘以F再乘以S大於R,那麼變革才可能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左側的四大變項是相乘而不是相加,意味著這四個因素缺一不可。其中若有一項是零,那麼其他項再大也沒有用。從這個公式延伸出很多具體的指標計算方式,但仍然必須視企業本身的條件不同、以及變革的影響範圍而訂,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上網搜尋相關論文與應用案例。

例如,數位轉型是企業變革的一種,所以,企業首先應該先有明確的痛點或者是不滿意之處,可能是成長停滯、品牌聲量不如理想等等;其次則必須知道改變之後希望達到的目標,而且最好能夠是明確的、可衡量的,例如「營收成長20%,且淨利成長30%」就比「業績增加」來得具體可行。

再往前進一步,通常能夠提出不滿與願景的人不少,只是在口頭上說說或創意發想也並不難,可是要有真正對準目標的第一個具體行動,而且能夠持續提供 支持的系統,就並不是那麼容易。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個具體行動很容易被誤認為就是開始增加每月業績目標或是直接導入系統……實際上,進行縝密的評估與策略討論,同樣也是「具體行動」的重要環節,但卻常常被誤以為只是不重要的口號,反而導致後續行動無以為繼。

變革為什麼困難?不管任何創新或改變,勢必會造成組織與流程的調整,當然會遇到來自慣性的阻力。例如雖然推動行政數位化,但財務部門仍然希望有紙本收據方便日後翻閱,於是使得其他部門報帳時又要寫紙本又要將資料輸入電腦,造成額外的負擔,而誤以為數位化是無效率的。

所以,在變革公式中並沒有特別說明R是什麼樣的阻力,這個部份必須留待企業自行盤點、確認。簡而言之,這個公式主要是提供一個簡單而直觀的變革框架,可視為企業內部聚焦且具啟發性的工具,而不是不變的規範或標準指標,必須根據不同的情境和目標,由企業內部進行動態調整和評估。

那麼,不妨藉此公式思考一下,當企業推動數位轉型時,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流程來進行,才能夠有比較高的成功機率?如何建立持續的支持系統讓轉型成為企業的永續成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