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時代,科技產業如何培養具「系統思維」人才?

台積電前資深研發處處長、臺大領導學程兼任教授楊光磊這兩年也提出台灣需要「具備高位思考能力」的半導體領袖人才的看法。楊光磊在台積電時負責0.18/0.13微米與65奈米先進製程研發,曾與梁孟松、蔣尚義一同實現台積電銅製程技術突破,將 IBM 逐出戰場,立下赫赫戰功。2018年自台積電退休後,2019年曾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2021年受英特爾延攬擔任晶圓代工技術顧問。

目前,除了在臺大領導學程兼任教授,他也是政治大學IMBA 兼任教授及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全力投入人才培育。楊光磊表示,他希望能夠用至少10年的時間,為台灣再創造新的奇蹟,就像20年前協助建立台積電研發系統創造的奇蹟一樣,讓台灣的產業更多元、提供更多舞台讓年輕人發揮才能。因此,在大學授課、擔任天使投資人之外,近期更發起「橫渠產學聯盟」,希望「以大學人才為中心,搭產和學之間的橋。」

需要的是房子或只要馬桶與床?

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並在矽谷多年,跳脫過去大家所習慣的軟、硬體區分,楊光磊認為,台灣此刻需要具有「系統思維」的人才,建議教育界或企業都應該朝這個方向思考培養新世代人才的具體做法。

什麼是系統思維?楊光磊解釋,就是把分析事情的角度拉到最高點,鳥瞰全局,學習從決策者的角度看事情。

從事半導體產業數十年,他歷經多個組織與企業,與多數同事不一樣的地方是,自己無論到哪裡,一定會架構系統,其中包括台積電的研發系統,所以他早早就了解系統思考的必要性。

系統思考必須兼顧軟硬體整合,而原本學電機的他,對於軟體系統的興趣,是從大二那年到資工系選修Pascal程式語言開始,在期末考試發現自己在軟體方面的天賦。他笑說,自己是班上唯一一個寫完考卷的人,因為一看到題目,所有的流程就都浮現在眼簾。他笑稱:「這可能叫做流程天賦。」只是,當年軟體產業仍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加上半導體的就業環境較佳,他最後還是選擇留在半導體領域發展,但軟體的血液仍然影響他的職涯。

在任何組織中,他通常會跟工程師合作,透過軟體建立工作流程,包括資料的搜集、分析到決策輔助全部完整系統化,這些都是軟體思維帶來的影響。再加上專精的半導體專業,整合出最有效率系統。

在台積電二十多年,楊光磊透露,至少做過十幾個大型系統,他會將整個系統的架構,每一個流程畫給工程師,讓工程師可以清楚知道每一個input、output,以及process。但是,台灣目前大部分具備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的人,常常無法描述系統架構的全局。

他用「馬桶與床」的故事舉例。假設有間毛胚屋,內部什麼都沒有,只有硬體製造思維的工程師一到現場,第一件事情通常因為內急需要如廁,知道需要馬桶,於是跟設計師開會訂出馬桶的最佳規格。

到晚上睡覺時又發現床也很重要,繼續跟設計師討論找出床的最佳規格。完工後,這間房子門一打開,左邊是馬桶,右邊是一張床,「但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家嗎?」楊光磊說,過去的工程師訓練往往是這樣,當IT工程師跟工廠工程師談的時候,因為IT工程師不熟悉工廠的專業領域知識,廠端開什麼規格他就做什麼,但並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些?究竟全局觀是什麼?就像是「馬桶與床」的故事一樣,而探究原因,又跟我們長久以來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語文教育會改變思維能力,該如何訓練?

楊光磊舉例,像台灣和美國光是在本國語文教育上就有很大差別。不同於台灣的語文教育主要以單字、片語為主,國文課本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名家選集」,並沒有完整的思考與論述脈絡。而他的孩子在美國上英文課,則是由老師在學期前先開出指定閱讀書籍,學生自行閱讀,有不會的單字自己查字典。在閱讀完指定書籍後,每一堂課由學生分享書中的5W1H。

這種教學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讀聽、思辨、説寫」能力,從認知、解讀、觀察這些輸入的過程,經過閱讀後的咀嚼思考,進而訓練出邏輯力、思辨力,最後消化理解後再說或寫,培養表達力。這樣的學習方式從小就開始,自然而然培養出思考與表達的完整邏輯。而不只是背誦一些片斷的註解或翻譯。

「語文教育會改變思維能力,」楊光磊說,要培養全局式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環,他近期與逢甲大學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科系在規劃課程時,便是以四種語言,包括本國語言、外國語言、程式語言、產業語言,從大一開始就讓學生練習基本的「讀聽、思辨、説寫」的能力。

他也建議另一種培養全局觀的方法。楊光磊在閱讀書籍時,習慣先閱讀目錄,大致掌握一本書的架構,並揣摩作者可能會表達的內容,再翻開書本印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種從「林」再到「樹」的學習方式。

他認為,學習系統思維不難,重要的是經驗;最難的是,在專業分工的時代,如何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事物,而這正是科技教育普及化最重要的目的:讓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可以透過共通的語言溝通。

教育的問題需要產業幫忙

在離開台積電後,楊光磊發現到自己的興趣在於教育,他笑說,這幾年最享受的工作應該是在學校教書,而傳道、授業、解惑三件事中,又以解惑最能讓他得到樂趣。隨著接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加上從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了解到年輕人在教育與職場發展的困頓之處,也讓他興起想幫台灣年輕的一代開創新機會的想法。

因此他號召許多跟他一樣看重產學教育的朋友,共同發起「橫渠產學聯盟」,希望能聯結大學、大學外的教育組織與個人,以及產業資源,共同幫助大學生,打造屬於自己的「學涯、職涯、生涯」三涯一生。

他認為,在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資源相較以前來得好,且台灣的人才也具備一定的資質,唯一的問題是,畢業時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舞台來發揮。這是需要產業界共同投入來協助的問題,才能促進人才流動的正向循環,創造更多創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