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產業穀倉 AI Junior Award培養想像未來的AI人才
AIF執行長溫怡玲表示,連結產學界資源,培育AI及相關軟體人才,一直是AIF的重要工作。因此,AIF在與電子時報合辦的「2022 AI EXPO」中,特別舉辦「AI Junior Award」,邀請正在大學及研究所就讀的年輕學生參賽,提出他們所想像的、AI在2025年可能的應用專案。
AI 時代的工作模式:跨部門、跨領域協作
為什麼是2025年?溫怡玲表示,根據AIF近五年協助企業導入AI的第一手觀察,決定企業導入AI的成敗,最重要是找到對企業營運有價值的問題,將問題清楚定義後,再透過資料蒐集與清理等步驟,選擇合適的演算法建立模式。
前幾年由於AI人才極度缺乏,大家往往關注演算法與建模等相關技術,但在學校與企業所培育的相關人才逐漸增加後,找對問題已成為企業導入AI的成敗關鍵。
然而,受限於過去教育結構與產業型態影響,台灣人才通常相當熟悉快速給出答案,卻不擅長找出問題。同時由於高度分工的組織結構與流程設計,跨功能部門溝通、跨域協作創新,也是台灣產業較不熟悉的方式,卻偏偏是AI時代不可或缺的工作型態。
因此,在這次的「AI Junior Award」中,主辦方特別放寬題目限制,期待年輕學子以目前所學的專業技術與不同領域知識,描繪出即將來到眼前的未來。2025年是他們進入社會工作的時刻,年輕世代如何想像三年後AI對於世界的影響?有哪些問題可以從此刻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對於產業界而言又有哪些啟發與價值?是透過這次活動期待達成的目標。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AIF特別邀請不同領域的AI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涵蓋智慧製造、電腦視覺、自然語言、社群數據分析、設計思維等多種面向,期待透過他們的講評與引導,能夠讓年輕學子對產業知識及AI技術有更多的學習。
問對問題或許比鑽研技術更重要
「報名期間曾經有學生問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三到五人一組?你們不知道AI技術很強的都是宅男宅女嗎?」溫怡玲說,這個問題雖然令人會心一笑,但是卻很實際反應台灣AI發展的現況。擔任本次競賽評審之一,東吳大學資料科學系副教授胡筱薇認為,這在於我們希望培養與獎勵什麼樣的人才,AI從來不是個人秀,而是在團隊裡面有人善於技術研發,也需要有人扮演統籌、溝通的角色,「好的人才不是自己好,而是願意分享,大家一起變好。」她說。
此外,本次競賽特別將「創新性」列入評分標準,想到創新,或許會認為需要用很新潮、前沿的技術來解題,但是題目的創新算不算創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宜秀認為,發掘一個好的問題,思考AI可以如何派上用場,也是一種創新,他強調,能問出一個好問題,甚至比想出新技術來解題更有意義。
從目前參賽的隊伍與題目看來,學生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果然相當多元;而跨校、跨科系組成的團隊,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進入決賽的隊伍即將在5月6號下午於華山園區「2022 AI EXPO」舉行決賽與成果發表,歡迎各界親臨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