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落地整合關鍵:信任與治理
人工智慧的崛起對於台灣產業而言,既是引領變革的關鍵力量,更意味全新的商機。隨著技術應用的日臻成熟,加上政策大力推動「百工百業用AI」,打造出實現轉型升級的機會。其中智慧醫療領域被視為最具潛力的垂直應用領域之一,原因是台灣不僅有深厚的ICT產業基礎,有健全的醫療體系,還有被視為數據金庫的健保資料庫,是邁向智慧醫療最得天獨厚的條件。
然而,從技術創新到實際落地、從學術研究到商業化應用,智慧醫療發展過程必須面對的鴻溝與挑戰遠超想像。當中最關鍵但也最被忽略的是「信任」。
台智雲總經理、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公司總經理吳漢章表示,智慧醫療商業化與產業化的難度,普遍被低估。根據他的長期觀察,台灣不缺創新點子,但如何將這些技術的發想轉化為可獲利的「產品」與永續的「商業模式」,才是決勝的「最後一哩路」。而這條路的關鍵,不在AI技術,而是如何建構穩固的「數據信任」架構。
後疫情時代,智慧醫療進入發展新周期
從產業發展周期來看,2020年襲擊全球的COVID-19疫情徹底改變了產業版圖,對醫療系統的認知與期待也隨之革新。伴隨著已發展國家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趨勢,吳漢章歸納出目前智慧醫療聚焦的三大領域分別是:個人化健康(Personalized Health)、遠距照護(Virtual Care),以及確保醫院服務量能的醫院韌性(Hospital Resilience)。無論哪種應用,都離不開結合AI技術,使得這些應用不再是紙上談兵,而能真實融入人們的生活。
例如華碩開發的可攜式超音波,讓醫師或緊急救護技術員(EMT)能在醫院外進行即時檢測。過去由於超音波判讀專業門檻極高,需要長年經驗累積,AI在此扮演了「領航員」與「翻譯官」的角色,協助使用者找到正確位置、解讀複雜訊號,協助更多第一線人員跨越專業門檻,快速且正確協助患者。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長照陪伴。早在2016年,Zenbo機器人便引發醫護人員對於長照陪伴應用的詢問。當時社會已預見少子化帶來的「孤獨」與「孤老」等社會現象,而陪伴被認為能減緩長者身心功能的退化。然而,2016年的AI技術尚顯稚嫩,難以理解國、台、客語夾雜的日常對話,更遑論展現同理心。
但隨著2022年底以來生成式AI的突飛猛進,許多技術瓶頸迎刃而解,AI現在已能流暢地進行多語對話並展現同理心,使得這些產品真正具備走入市場、服務人群的能力。
從診斷、照護到健康管理,類似的技術應用開發很多,發展速度愈來愈快,但是許多熟悉醫界AI應用的專家都指出,雖然有許多技術開發應用,成功的醫療專案也不在少數,但對於醫院而言,至今AI仍然是成本支出,尚未創造新的價值。究其原因,則是因為並未真正落地整合。
信任機制:智慧醫療不可或缺的底層基礎
吳漢章強調,從十多年前大數據分析進到這波AI加值的產業浪潮中,技術僅是基本門檻。真正的決勝關鍵,是如何建構穩固的「數據信任」基礎,並以此催生出全新的合作框架與商業價值。
例如,許多人談到是否採用雲端時的議題時,許多人直覺想到的是為了數據保密,許多醫院會堅持要採用「本地部署」。但吳漢章認為,在目前技術進步與成本考量的情況下,許多大型醫學中心早已雲地混用,顯然這並不是問題關鍵所在。他指出,真正的爭議點在於「信任」與「治理」,而這就回應了各國人工智慧相關法案中都關注的「負責任的AI(Responsible AI)」。
例如,醫療數據在被二次或多次利用時,是否合規、合乎倫理?醫院在使用AI模型的過程中,能否有即時的回饋機制,確保其決策的品質與可靠性?以上這些議題,又該由誰來判斷?「這才是真正的議題,」吳漢章直言:「數據能否在被信任的基礎上使用,幫助臨床得到對的結果,才是癥結點。」
公私協力打造數據治理架構
台灣的生醫數據,特別是醫療資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無論是學術研究抑或商業利用,都必須面對「合法合規」的挑戰。如果無法建立一個讓所有參與方都能信任的基礎,智慧醫療的發展將難以突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智慧醫療牽涉的利害關係人眾多,且直接影響生命安全,任何治理機制若缺乏公信力與透明度,都可能成為推動的最大阻力。單靠企業並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唯有結合公部門的制度力量與私部門的創新能量,才可能建立一個兼具正當性與可持續性的數據治理架構。
因此,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的成立,正是將「資料還權於民」的理念制度化。採取PPP(公私協力)模式,以 Trusted Research Environment(TRE,可信研究環境)為目標,打造一個能兼顧隱私、合規與產業發展的共享平台。這種推動智慧醫療的嘗試,不僅回應了各界對數據安全的疑慮,也為智慧醫療的產業化提供了更穩固的基礎。
AI 是推動智慧醫療的引擎,過去資料常被視為「燃料」,但其實這樣的比喻忽略了兩者本質上的差異:資料使用過後仍然存在,而且可以視目的的不同產生更多應用,並不會用過即丟;同時燃料沒有個別性、不會有侵犯隱私等倫理問題。
因此,若缺乏「信任」做為基礎,再先進的AI技術也無法真正帶來臨床效益與產業價值。吳漢章指出,在智慧醫療快速發展的此刻,台灣若能在信任與治理上率先建立範例,不僅能完成智慧醫療落地的最後一哩路,更有機會成為全球智慧醫療治理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