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FT到 Metaverse (二):Metaverse將帶來的新生態系

數位藝術生態系的發展將顛覆與創造哪些事?

以被稱為連結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的NFT為例,在創作者經濟架構中包括了產出內容的創作者(Creators)與所謂權利人(Rightsholders),以及提供服務與工具的平台。生態系中除了基礎建設、可作為收藏的任何形式內容、加密貨幣、錢包、交易平台、衍生服務如策展、發行、存證、行銷等相關服務與經濟模式產生。

對藝術市場而言,創作者經濟結合區塊鏈技術,對傳統藝廊與藝術家的經營模式產生衝擊,也讓(數位化)藝術與資產之間的區別消失,藝廊與經紀的角色勢必有所不同,詹婷怡認為這是數位轉型的思考,可能提供了經營另一群顧客的機會。當然從另一方面,當創作作品成為NFT,我們也必須進一步思考:「買的是藝術品還是數位資產?」兩者的區別又會是什麼?

在買家的行為態樣上,以往藝術品可能是以收藏為主,在私人空間或專供展覽的博物館,今天成為NFT形式的操作之後,發行者的下一步會是什麼?路徑為何?與哪些物理或數位的體驗結合?成為重要議題,例如可以吃的NFT。另一方面,對於物理與數位兩個藝術世界來說,是對藝術價值與資產的文化衝突還是共創多贏?詹婷怡以音樂產業為例,當年音樂產業因為無限被複製,導致原本以音樂販售為主的模式,轉變為音樂只是行銷的工具,讓音樂創作者真正獲利的來源,反而是音樂曝光之後帶來的知名度及後續舉辦的演出收入,音樂產業幾經演進,直至最近黑膠唱片的似乎復甦並受到重視,再賦予實體唱片新的意義,而創作者究竟將如何獲得合理的利潤分配,她認為,數位藝術也會經歷同樣的過程。

構成元宇宙的基礎

時序發展到Metaverse的來臨,根據《富比士》(Forbes) 最新公布的2022十大數位轉型趨勢,包括5G技術、半導體、工作型態改變、社群治理、智慧車與智慧城市、AI與自動化、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個人隱私與資料、雲端,以及任何事物都能成為服務(Everything-as-a-Service)等十大趨勢外,更重要的是,所有一切與Metaverse及new money有關。

「Metaverse的基礎是Digital Everywhere,」她進一步說明,Metaverse不是單一種技術,而必須包含以下三種層面的多層次融合,第一是具有永久、永續性的虛擬時間、空間,包括5G、IoT物聯網、體感科技,穿戴式科技、邊緣運算、分散式雲端、AI等技術;第二則是與真實生活連結,數位與物理世界(也有人說是虛擬與現實)的完美介接,例如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AR擴增實境、XR延展實境、Virtual Production虛擬製播、Virtual Avatar 虛擬分身等。詹婷怡說,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數位與物理兩者兼具,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第三則是共同創作產出各種數位資產與建構數位生活,「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形成一個經濟體系,它必須要有自己的貨幣,這也是目前Metaverse發展在規範及環境面較困難的地方。」

至於元宇宙如何被建構?詹婷怡表示,遊戲開發技術軟體公司Beamable執行長Jon Radoff在其個人部落格發布了許多關於元宇宙的文章,也描繪出元宇宙的7大層面,包含基礎設施層(半導體、材料、計算速度、電池)、人類介面層(手機、VR/AR、隱形眼鏡、腦機介面)、去中心化層(開源技術、區塊鏈)、空間計算層(GPU、沈浸式體驗技術)、創作者經濟(工具、圖像設計、No-Code/Low-Code)、發現層(廣告、社群媒體),以及體驗層(3D引擎、伺服器技術、即時體驗)。這些多層次的建構與體驗,讓創作者與使用者在低遲延與隨時隨地沉浸式環境中,建立身份、結交朋友、創建多元的經濟體系進而建構文明。

Metaverse 將引發傳統哲學、社會學、 人文科學體系的討論與突破

「層層疊加的宇宙已逐步成形。」詹婷怡描述,元宇宙包括了數位技術、區塊鏈、數位轉型及數位經濟模型,融合了De-Fi、IPFS、NFT等科技金融情境,將會引發Information Technology 、 Quantum Computing、Mathematics、Life Science的互動。她認為,這些都將改變科學的疆界,推動傳統哲學、社會學、 人文科學體系的討論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