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工程師不用會溝通?透過薩提爾覺察練習讓開發流程更順暢
你是否也聽過「溝通能力不好,就去當工程師」之類的話?踏入職場後,卻發現不會說話、聽不懂話,比不會寫程式還嚴重。不僅無法確實掌握客戶、同事的需求、不會拒絕不合理的工作,甚至直接影響自己的工作表現而不自知。
我們多半認為工程師需要具備強大的技術技能才能成功,卻往往忽略溝通技巧的重要從產品的開發到組織的調整,無論是多麽有才華的人,都很難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建構整個產品。無論是大型或小型公司,多半會需要進行跨部門間的協調與溝通,但台灣的教育環境卻很少談及自我覺察與溝通對話,本月AIF希望與《知勢》讀者分享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藉由覺察自己與他人,深入理解雙方的想法,進一步促成有效的溝通。
以下是《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的部分精彩內容:
當你生氣時,你會允許自己發脾氣嗎?還是心中會立刻有不安的感覺,覺得自己應該要理智點,要對人客客氣氣?當你傷心時,你會允許自己哭一場嗎?還是覺得哭也解決不了問題,應該要咬緊牙關,趕緊振作?
我們對情緒以及情緒管理有許多錯誤的認知。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一書中指出,這是由於工業革命所揭櫫的大量生產、標準作業程序、自動化等概念,都要靠理性思考、邏輯分析的方法來完成,於是世人開始相信理性比較重要,感性不重要。自此,學校教育多著重理性的訓練,很少教導何謂感性、何謂情緒,以致衍生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最主要的誤解是:情緒會使我們的行為失控,或至少會讓我們不舒服,所以我們應該壓抑它,儘量不要讓它出現。在這樣的誤解下,人們開始學習各種壓抑情緒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或慣性模式。
例如,有些人學會有情緒時就默默不語,避免與人衝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討好」的慣性模式。有些人有情緒時就以責怪他人來避開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指責」的慣性模式。有些人有情緒時就講大道理,嘗試讓理性蓋過感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超理智」的慣性模式。有些人則在有情緒時開始岔題或搞笑,轉移自己與他人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打岔」的慣性模式。
對情緒的錯誤認知不僅於此,還包括例如:情緒管理就是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或是做到只有正向情緒(開心)、沒有負向情緒(生氣、難過、害怕等);不會動怒表示EQ 很好;工作中的問題只能靠理性解決⋯⋯等等。這些錯誤的認知,長期下來不僅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人際互動與幸福感,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情緒。
每種情緒都對我們有幫助
情緒除了讓我們的生活有變化及有趣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生存、適應、發展。
有關人類大腦演進的研究指出,掌管情緒能力的邊緣系統,比掌管認知能力的新皮質,更早演化成為人類大腦的一部分。所以在還沒有認知能力之前,情緒能力擔負了幫助人類通過「物競天擇」的考驗之重任。也就是說,當時的人類靠著情緒能力的指引,採取一些有助於生存、適應、發展的行動,解決了許多生存難題,我將它稱為「情緒的演化功能」。
例如,請試著想像一下,當時的原始人即使沒有「獅子、老虎會吃人」的知識,但當他看到獅子老虎衝過來時,大腦的情緒系統卻自然產生了「害怕」這個情緒,而這個情緒會進一步指揮原始人想辦法採取逃避的行動而得以生存。這就是「害怕」這個情緒的演化功能。
多數的心理學家都同意,人類最主要的四種情緒是:喜、怒、哀、懼。剛才我們討論了「害怕」或「懼」這個情緒的演化功能,接著我們再繼續推演「喜、怒、哀」這三種情緒的演化功能。
我們可以想像,當原始人餓了許久之後,突然看到獵物,此時大腦必然產生了「喜」的情緒,而這個情緒就會指揮原始人去獲取該獵物,這是有助於人類生存的。而當他吃飽後,又再度產生了喜的情緒,這情緒又指引他想要重複獲得這種獵物。於是原始人就開始研究各種可以重複獲取獵物的方法,例如:守株待兔(在獵物經常出沒的地方狩獵),製作更精良的獵具,發展農業、畜牧業等。還有,當原始人獲得大量的獵物,而自己吃不完時,也會「喜」出望外,將獵物與同伴分享,久而久之,就交到朋友、形成團體。以上這些「喜」的情緒所指引的行為,都顯然有助於人類的生存、適應、發展,這就是「喜」這個情緒的演化功能。
接著來看「怒」這個情緒的演化功能。想像原始人好不容易打到獵物,卻有其他人或動物想來搶奪,此時大腦就產生了「怒」的情緒,指引他採取防衛甚或攻擊的行動來保護獵物,這樣的行動顯然是有助於原始人求生存的。再如,一群原始人一起出去打獵,其中有人不聽指揮或不盡忠職守,導致打獵行動失敗,也會引發其他人的「怒」,此時「怒」的情緒就會指引眾人指責、要求那個不盡責的人,這樣的行動也是有助於人類的生存、適應、發展。
最後來看「哀」這個情緒的演化功能。想像原始人看到親人在戰鬥中,或天災地變時受傷或死亡,大腦產生了「哀」的情緒,這個情緒可能指引他放聲大哭,發洩情緒;也可能指引他去找尋療傷,或是預防悲劇再度發生的方法;或者指引他去尋求他人的安慰與協助,重新恢復生存的力量。這些行動都有助於原始人的生存、適應、發展,有重要的演化功能。
傑出領導人必備好EQ
許多人承認情緒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但認為情緒在工作中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甚至是妨礙理性思考、理性決策的因素。然而,丹尼爾.高曼的研究卻指出:領導人必備的條件是好的IQ(邏輯思考的能力),但這只能說是最低的門檻,要成為一個傑出的領導人還必須具備好的EQ。高曼對EQ 的定義是:
1. 覺察自己的情緒之能力
2. 管理自己的情緒之能力
3. 覺察他人的情緒之能力
4. 管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這四個定義有順序關係,也就是一個人要能夠先覺察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接著才能覺察他人的情緒,最後也才能管理好人際關係。
高曼的論述與研究,和薩提爾對自我覺察的論述,其實是相互印證的。高曼指出,必須兼顧感性與理性才能成為傑出的領導人。薩提爾也認為掌握情緒(感性)和觀點(理性)等內在冰山要素,才能趨向「一致性」,也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高曼指出提升EQ(情緒能力)要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薩提爾也認為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情緒,是轉化情緒的根本之道。
----------------------------------------------------------------------------
推動產業AI化是人工智慧基金會(AIF)的使命,培育產業AI人才則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為了成為企業推動AI的助力,AIF每月舉辦內部讀書會,透過閱讀、分享與腦力激盪,培養對於產業趨勢的敏銳度與觀察力。從2021年1月開始也會與《知勢》讀者分享我們的每月一書。本文摘自《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