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導入 AI ?策略、人才、運算資源盤點與規劃(下)
文章回顧:企業如何導入 AI ?策略、人才、運算資源盤點與規劃(上)
技術培訓就像播種,組織文化才是關鍵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在協助企業賦能 AI 的過程中觀察到,台灣企業在人才招募與培育上的限制,例如找不到人才的窘境。然而,因應企業轉型升級需求,企業內部勢必得進行結構調整,並開始思考如何培育與賦能現有同仁的能力,透過課程訓練與內部競賽的方式,先在內部孕育出重要的種子部隊,並拓展到其他的部門與團隊,才能帶動整個企業脫胎換骨。
「AI 技術的培訓就像是播種,將 AI 的種子灑到各個企業中,期待能從中啟發有潛力的人,在企業中帶來改變。」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技術處總監張嘉哲說,技術問題脫離不了組織問題,AI 要在企業中落地,需要克服重重困難,除了發展資料驅動需要的資料科學家、工程師等人才,負責發起 AI 專案的人還需要會爭取資源且懂得避開風險,以確保專案的成功率。尤其當員工學習 AI 知識或技術後,返回原本的組織時,仍得需要就企業整體共同的目標與共識,才能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而組織的文化也是 AI 能否落地的關鍵,企業若能經營合作與分享的文化,避免部門間的隔閡,才能有利於新專案的發想與進行。
隨著科技快速進步,企業如果要適應加速改變的未來,就必須對於人才的培育進行規劃與投資,提早因應技能重塑的未來。這不只是教育訓練,而是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策略。
我的企業需要多少運算資源才夠用?
Google Cloud 台灣技術副總安玟宇直言,企業在評估運算資源時,也是在為自己定位,究竟是要做為一個 AI 開發公司,需要發展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或是將 AI 視為驅動企業成長的工具。
企業若要將 AI 落地到商業場景,並非直接在 LLM 上提問,可能還需要做 Pump Engineering,或是建置服務,輸入公司現有資料,再讓大語言模型學習。但真正需要加強的地方依然還是人才,包括很多產業專家的投入,在準備度上也需要一段學習曲線。例如想用 LLM 解決醫學或法律的問題,同時需要兼具法律專長與AI知識的人,而這樣的人才目前仍是稀缺的。所以大部分第一波的導入大多不涉及核心業務,如客服或線上 QA 應用,待熟悉後再開始啟動核心業務相關的 AI 專案是目前業界主流的進程。
安玟宇分析,企業的運算架構佈局大致可分為自建模型、使用開源模型(Open Source),及開源模型加上調整訓練三種選項。自建模型初期需要投入最大量的硬體資源,由於企業大多無法在短時間內佈建所需的基礎設施,或無法即時取得新的硬體,這時就會需要雲端服務(Cloude)支援。在算力資源選擇上又可考量場景的不同分為兩種選擇,部署專為 AI 續練優化的特殊加速器,如 Google 提供的 AI 加速器 Tensor Processing Unit (TPU),或是使用通用型的 GPU。
即使 GPU 已經是當前熱門單字,但企業仍可依成本與效能選擇 TPU 或 GPU。安玟宇認為,一般來說,在人才招募與開源資源豐富度上,基於 GPU 開發的模型較有優勢;然而考量運算成本與效能,如果將 TPU 和 GPU 使用在同一個任務上, TPU 將更能達到較佳的投資效益。但他提醒,真正的問題在於,對於開發時僅考慮在 GPU 上運行的程式碼;如果要移植在 TPU 上進行運算就需要再投資人力來改寫與優化才能最大的達到使用 TPU 的效益,對此 Google 也積極的支援更多的 AI Framework (如TensorFlow, PyTorch, JAX/FLAX) 降低改寫與開發的門檻。企業是否需要投資更多人力撰寫程式碼,然後使用如 TPU 等進階的硬體進行更高效益的訓練運算;還是選擇一般 GPU 就可以執行任務把資源投資在其他地方,這是企業必須考量其核心競爭力要做的權衡。
相較於自建模型,使用開源模型(Open Source)所需的資源較小,但安玟宇提醒,企業在這個選項中需要富有產業知識的人才協助,才能在眾多的開源模型中,評估出適合自己的模型。如果是使用開源模型加上調整訓練的方式的話,除了模型評估的問題,更需要有足夠的技術人才進行模型的調整優化。
他也提到,假使企業並沒有要自建自己的模型的話,目前 Google 也從眾多的模型中,篩選出許多受推薦的模型,放在 Model Garden 的服務上, 企業可以從中挑選適合的模型,並直接在 Google Cloud Vertex AI 平台上開啟使用。而介於兩者中間的開源模型加上調整訓練這個選項,耗費的資源屬於中間程度,對於專業領域知識的人才需求又大於僅使用開源模型的企業。
讀再多案例,沒有動手仍是一場空
「不可能做什麼事情,都只有好、沒有壞;或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張益肇說,由於 AI 需要投資,無論設備添購或是使用外部廠商,都需要成本,而領導者的心態十分重要,能接受合理範圍內的失敗,並鼓勵員工勇於「嘗試」。但最重要的是,無論閱讀過多少案例,如果沒有實際執行的話,都沒有用。
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的發展加速了 AI 應用產品的出現,在大眾對於人工智慧及其影響了解還不深時,對於市場上產品良莠也無法判斷。張益肇提到,為了幫助社會可以以更安全的方式應用AI,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正在推動相關認證標準的討論,集結產官學界的看法,透過標準的擬定,持續倡議並落實可信賴 AI 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