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停滯20年如何突圍? 黃日燦:改變經營者思惟,是最大挑戰

為什麼?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指出,最難的是「並非所有企業都覺得自己需要改變,」曾經經歷台灣經濟奇蹟的成熟企業太習慣代工思維,很多經營者還沒有辦法突破既有格局,以新的視野與高度投資未來。不過他強調:「如果每一家企業老闆都覺得自己需要改變,那麼台灣產業就會創生了。」

2019年底由黃日燦創立的公益信託「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平台成員有聯發蔡力行、蔡明忠、林憲銘……等多位企業領袖及學者專家,包括AIF故董事長陳昇瑋都列名其中,在黃日燦的號召之下,共同為台灣產業注入轉型升級的動能。

而黃日燦本身就是華人律師圈的傳奇。19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出身台灣大稻埕的黃日燦因是少數通曉中美的法律人,參與中國第一個成交的中外合資項目。

1990年,以眾達(Jones Day)全球唯一華裔合夥人身分,返台創立眾達台北分所。由於在美國豐富的併購經驗,返台後,台灣知名的大型併購案,包括聯發科併晨星、日月光併矽品……等多項千億等級大案,他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更特別的是,他不僅是很多大老闆們倚重的律師,更是擬定企業重要戰略的軍師,包括嚴凱泰過世後裕隆的重整、可成賣掉泰州廠後如何轉型,也少不了他的運籌擘劃。而在這些顯赫戰功之外,已從眾達主持律師退休的他,仍然希望能夠為產業轉型推一把,於是,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正式成立。

開宗明義,產業創生平台希望能協助台灣佈局「後天的競爭力」。黃日燦說,受限於過往代工經營模式,台灣企業通常只專注於今天的營運,「目前我們還有一些優勢,但是明天還能守得住這個地位?」他進一步提問:「又有多少企業能看到更遠的『後天』,超前部署未來?」

轉型最難也是最關鍵的議題,在於改變企業經營者的思惟。為了讓經營者了解布局「後天競爭力」的重要,黃日燦每個月登門拜訪企業老闆們,分析產業轉型的急迫與重要。「如果每一家都覺得自己需要改變,那麼台灣產業就會再生了,」即將邁入七十歲的他,對於台灣產業轉型相當樂觀:「相信只要再過兩三年,就能看到那個風潮跟力道。」

以下為人工智慧基金會(AIF)專訪黃日燦的精彩內容: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以下簡稱「問」):過去「創生」一詞常見於「地方創生」,意指透過經濟政策與地方文化發展,解決城鄉差距日漸加大、地方人才外流及其衍生的相關問題。但「產業創生」這個名詞似乎較少被提及,請問「產業創生」有哪些涵義?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以下簡稱「答」):「產業創生」主要是借用地方創生一詞而來,「創生」的意思是「原本不錯,後來因為種種因素導致破落衰退,再因為重新被創造而有了生氣」。產業也是如此,原本是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產業,在2000年之後因為特殊的經營環境和模式,最近這20年感覺停滯不前,而且愈來愈鬱悶,經常被嫌棄得一無是處。動不動就是要和中國比較,比到後來就是愈來愈沒信心。

看見台灣的優點與強項 產業復興再出發

中國大是事實,但全世界都有大國;小國有小國獨特的好處和優點,就是不需要每個地方都強,只要強幾個地方就能夠找到生存的利基。台灣在過去這20年的自我認知有些許扭曲,以致常看不見台灣的優點與強項。有句話「不怕中國大,只怕台灣小」,不要將台灣愈想愈小,就有發展的空間。

我們的英文名字「renaissance」有著重生復興的意思,比起創生一詞又更廣了,意味著現在正是台灣產業重生,復興再出發的時機。政策與創生也沒有絕對的關聯,對地方來說,政策只是輔助,最重要的還是得靠地方的人。對於產業創生來說也是如此,企業界才是促進台灣產業復興的動力。

平台的概念則是來自嚴長壽的「公益平台」,我們希望能夠集合眾人的力量,發揮「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有人可以全職投入,也有人可以部分參與,但這些力量都匯在一起的時候,好事就會發生了。

問:台灣的產業為什麼需要創生?

答:歸根究柢,台灣產業的問題是原本依賴勞動力優勢所開創的製造業榮景,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產業跟著西進與南進。結果養大了競爭對手,更反過來搶走自己市場。前有跨不過的路障,後有步步進逼的猛獸,不小心將路愈走愈窄的企業最終只能坐困愁城,而沒有其他重生的道路嗎?當然不是。

像《經濟學人》說台灣是「地表最危險的地方」(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但只要強化台灣的經濟實力,讓全球產業鏈都少不了台灣,我們的地位與安全也就更有保障。

台灣的成熟企業很重要,因為代表了台灣90%以上的就業人口與經濟力,只要成熟企業每一家都有發展,就能帶動經濟發展與就業成長,降低內部矛盾。但為什麼在過去產業沒有轉型,經營本質也沒有改變?關鍵在於產業管理者的視野、策略以及執行能力。面對快速轉移的產業典範,許多企業陷入成長的瓶頸,因此,台灣企業更需要將注意力專注於未來,超越今天和明天,才能深遠地洞察並投資於「後天」

問:所以,產業創生平台成立主要的使命跟目標是什麼?

答:台灣企業受限於過往代工的經營模式,往往只專注於今天的營運,不敢投資不確定的未來,沒有投入足夠的研發成本,大多專注於眼前看得見的營收,有許多更只把重點放在成本(降低)。但是如果企業抱持著永續經營的態度與思惟,不是只賺今天的錢,而是明天甚至下一代的經營都能穩健維持,就需要有中長期的準備與思惟。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變經營思惟。

我們要做的事,就是燃起成熟企業決策者想要改變的鬥志,包括決策思惟以及經營團隊的思惟改變,調整企業的經營策略和營運模式,讓企業了解新創跟創新不是奢侈品,也不是洪水猛獸。由於過往的經營模式過於舒適,並非所有企業都覺得自己需要改變,要能說服經營者考慮改變,就得要花上更多的心力,這也是團隊目前最難的考驗。

但是,如果每一家企業老闆都覺得自己需要改變,那麼台灣產業就會創生了。一開始只需要300至500家企業率先改變,就能帶起風潮了,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再過兩、三年就能看到那個風潮跟力道。

問: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創生平台目前有哪些具體的做法?

答:我們主要透過四大工作項目促成企業改變:1.推動企業前瞻後天:企業訪談,發行白皮書;2.舉辦演講、座談、論壇;3.鏈結全球創新重鎮:加強國際接軌和產業鏈結;4.培育新世代產業領袖人才。

這四項工作是環環相扣的,第一步要先找到企業的決策者,進行一對一深談,深入了解決策者的想法與顧慮。接著,則是年度固定發行白皮書以及舉辦各式論壇,期待企業經營者能夠發現,創新或投資新創雖然不是必要,但有這些,投入成功率很高。在我們去年的調查裡發現,有73%的企業跟新創企業從來沒有接觸過,我們也分享這些數據讓經營者思考,再跟國外進行比較,借鏡他人的經驗。

鏈結全球創新重鎮的做法是,舉辦矽谷、以色列參訪活動、國際會議,讓台灣的經營者與高階管理者能與全球創新企業、新創團隊及各界意見領袖密切交流,從最新的科技趨勢到國外當紅的產品研發,透過今天或許還難以理解的趨勢、想法及科技,刺激經營管理者對後天的洞察,讓他們不再只專注於今天的組織營運事務,至少能夠撥出20%的工作時間思考未來。

經營團隊的培訓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預期未來的局勢影響,台灣企業不能只像過去一樣布局中國,必須往非華人區走,無論是中小企業或大企業都必須培養新世代的產業領袖,具有與國際對接的能力。所以我們也與海內外頂尖學研機構合作,培育具國際鏈結、創新管理能力的人才。

平台不只是要幫助企業訓練出更多對的人才,也希望能夠透過平台創造更多交流機會,讓有需要的企業可以彼此資源連結,甚至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來。

問:長期觀察全球及台灣產業的變動,你認為什麼樣的企業需要參與「產業創生」?建議這些企業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答:這兩年,我們發現有一些企業開始動起來,嘗試著要改變。最大的原因就是無法再照著原本的經營模式走,無路可走的時候,往往激發出經營者的企業家精神。而且並非大企業才是成熟企業,成熟企業包含了大、中、小型企業,甚至有許多新創都算成熟,也應該花心思構想明天的計畫與後天的未來。

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假如是新的、好的模式,多少會遇上問題。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成功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犯錯。成功的人很容易再成功,一開始可能天時、地利、人和都要顧及,後來由於有經驗了,只要瞄一眼就能達成所有成功要素。

有時候因為害怕犯錯,有很多老闆會希望所有條件都具備才行動、也期待所有問題能一次解決,但如果是這種心態,再等十年後也還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反倒是一步一腳印的人,最後慢慢就做成了。所以,經營者要如何轉型?只要願意在本業中持續投資,擴充原料與市場等,都是可行的方法。核心是「改變」,調整你的經營模式、思惟跟策略,就會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