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德:台美經濟都靠 AI 撐 貿易摩擦是持久戰

全球AI投資浪潮正在重新塑造各國的總體經濟格局。經濟學人智庫(EIU)在2025年8月的《US GDP’s AI boost won’t last forever》報告指出,以美國為例,2025年上半年的人工智慧資本支出是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道,貢獻了1.3個百分點的年化實質GDP成長,甚至超過向來重要消費支出貢獻(0.7個百分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同時強調,這種表面上的成長,可能掩蓋了實際的國內價值創造。EIU研究估計,近期「資訊處理設備」(IPE)投資中,有50%至75%來自海外採購,這意味著對國內產生的經濟價值,並不如表面數字所顯示。

AI 帶動出口成長 美國已成台灣第一大出口國

但對台灣來說,美國的海外採購,正是帶動台灣這兩年經濟成長最大動力來源,美國科技巨擘們的AI資本支出,直接轉化為台灣企業出口訂單。如同報告中指出,驅動這波需求的關鍵硬體,「在台灣製造的NVIDIA GPU」以及「在亞洲製造的高階網路交換器與光收發器」,都是從海外進口到美國的設備主力。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從近期經濟數據表現可以看出, AI是台美經濟成長的關鍵,但在此同時,也將導致台美貿易摩擦持續。

自從生成式AI浪潮出現後,對台灣經濟的推動,具體展現在強勁的出口成長。2025年7月台灣出口金額達566.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主計總處也上修2025年經濟成長至4.45%,主要動能來自AI相關的出口成長24.54%,以及投資成長9.89%。其中出口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資通與視聽產業首次超越電子零組件,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產品;美國也首次超越中國,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占比衝上30%。

科技創新到商業化普及 必然存在時間差

這顯示出台灣AI榮景是由高度集中的出口所驅動,與美國以消費和軟體為導向的AI成長模式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因此,這些大型海外科技企業的投資雖然拉動了台灣經濟成長,但並非全面的產業AI轉型。因此,雖然目前看來動能強大,但如何持續這樣的榮景,將是台灣必須儘快進行轉型與佈局的關鍵。

孫明德回顧科技產業發展歷史,1980年出現個人電腦,但普及是1990年代。網路亦然,1990年代開始使用,但真正普遍是2000年後,找出獲利模式更是在泡沫化之後。2000年初就出現智慧手機,2010年後社群媒體蔚為風潮後,才快速成為民眾的生活必須品,也創造出新的產業。

他提醒,每次從科技創新到商業化普及,必然存在時間差。目前AI還在初期投資、投入大量資金的階段,至今還沒有真正產生效益,泡沫化風險何時出現、影響多大,都必須特別關注。

半導體關稅風險不大 但台美摩擦持續存在

孫明德進一步指出,今年美國、台灣經濟成長都靠AI,雖然撐起亮眼經濟表現,也導致台美貿易摩擦持續。當然,目前許多人擔心的是,川普是否會針對半導體課稅?台灣今年的經濟高成長幾乎完全建立在AI產業上,而半導體又是AI產業的心臟。川普若對半導體課徵關稅,意味著直接攻擊台灣經濟關鍵的成長引擎。

「如果美國真的課徵100%半導體關稅,勢必重傷AI發展以及自己的基礎建設,」孫明德說,美國知名智庫研究指出,這將造成美國投資成本劇增,原本3兆美元的AI基礎建設成本增加1兆美元,導致投資減少。同時,也將扼殺美國本身的AI新創發展,對AI生態圈發展有害無益;更嚴重的是將傷害美國最強的AI軟體服務出口,硬體成本過高使得基礎建設停滯,最終將阻礙軟體應用研發,輸掉AI新賽局造成長期損害。

不過,雖然目前評估川普課徵半導體關稅的風險不大,但由於台美貿易存在緊張關係,孫明德提醒,後續必須留意川普仍會持續出招,不只關稅,還有匯率等不同方式,短期內不太可能完全解決,將是一場持久戰。

經濟學人智庫(EIU)這份報告的結論是:雖然AI投資潮正在推升美國GDP成長,但增速不會持續下去。長期效益將取決於 AI 如何真正改善生產力,而非僅靠購買大量硬體就能達成。因此,企業與政策制定者需要關注基礎建設佈署、補足人才技能缺口,以及應用AI達成產業變革,否則想達成真正的經濟成長將不如預期。

這樣的建議不只適用美國,也是對台灣AI轉型的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