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探索泰國糧食問題 實境培育 AI 時代解決力
在全球糧食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農業議題逐漸受到關注。然而,透過螢幕與網路,我們所能看到的往往僅是問題的表層,難以洞悉背後的複雜性與挑戰。為了突破資訊的侷限,成大「未來智慧工場」(Atelier Future,簡稱AF)以跨國學習實驗的方式,帶領學生深入泰國農業場域,透過親身經歷,直面問題的複雜與迫切性,並將這段經驗轉化為為未來做準備的創意與實踐體現。
連結跨國資源與產業 直面泰國稻米產業的真實樣貌
AF 結合 FabCafe、Loftwork 及永豐銀行等機構進行產學合作,以主題式工作小組的形式,運作各種議題的提案與行動實驗。2022 年起啟動「向未來提案計畫」,連結跨國資源與產業問題,形成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今年,成大的學生透過該計畫,聚焦泰國的稻米產業,以稻米安全為主題,展開跨界探索。這次合作由成大、FabCafe Taipei 與FabCafe Bangkok 共同促成,並結合泰國當地關注糧食安全的非營利組織。
泰國身為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儘管擁有多達兩萬種稻米品種,出現在農田與餐桌上的品種卻不到 200 種。而泰國農業從業人口佔全國 40%,竟有高達三分之二的農民負債,種種因素使得年輕人對於務農逐漸失去興趣,而這樣的決定甚至可能影響全球糧食結構。身處臺灣的我們很難想像這些狀況,正如未來智慧工場執行長蔡妤珮(Leslie)所言:「為什麼我們要走出臺灣認識他國的議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必須藉由泰國這樣大的 scale 去理解問題到底有多迫切,去思考影響以後的結果會是什麼,那是在臺灣市場很難碰觸到的格局。」Leslie認為,這樣的探索,更是讓學生是理解全球性議題的絕佳機會。
一組泰國同學、三組成大同學,運用遠距線上、實體授課及親赴泰國一週參訪與發表提案,十多人共度為期九週的跨國課程。成大同學的組成源於今年校內霍特獎(Hult Prize)的決賽入選,此國際商業競賽由美國霍特商學院發起,現由聯合國主導,被譽為大學生諾貝爾獎,每年有不同主題,旨在獎勵創新社會企業的概念設計,提供獎金支持想法實踐。對創新產業及永續議題有所涉獵的霍特獎決選同學們,對小組提案的工作模式已有基礎,此回參與跨國的議題探討,更加延展探向世界的觸角。
這些經驗除了要面對困難的異地思考,更讓學生發現,如果用世界公民的角度來為自己定位,原先的看法對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人來說,可能是完全不可行的。也就是說,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和其他人似乎都沒有關係。
當台灣和泰國學生們在農田裡投入密集人力,回歸原始但回報有限時才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一開始認為,灑農藥、用肥料可以幫農民省下很多力氣的做法,卻在泰國體驗最原始的農法時發現,只要遵循原始的方法,就沒有化學的問題。這才開始思考,有機耕作對於農民究竟有什麼意義與誘因?
少量多餐的挫折感 為未來做準備的創意體現
三組學生嘗試利用募資平台、桌遊設計、有機農業等解決方案,企圖解決農夫資金、讓農夫理解債務、尋找新需求等問題,但在最後一週抵達泰國重要的稻米產區那空沙旺(Nakhon Sawan)之後,不但遭受重大挫折感襲擊,甚至提案完全被殲滅!
Leslie 幽默地回應:「我們在向未來提案計畫裡有這樣一句名言:『少量多餐的挫折感』。不能讓學生太挫折,但也不能不挫折,挫折是讓學生擁有 self growth 的重點。」例如同學一開始想推廣新品種,並協助把傳統農作轉換成有機農作物,但和相關人士訪談後,才發現現實和想像的差距太多。不僅轉移花費太高,第二則是轉做有機可能會長達三年無法有收入,農民根本無法配合。現實的壓力之下,在簡報提案前只好把原定題目完全換掉。
實際上,這門無學分的九週課程也在挑戰傳統授課的時間長度與強度,以及實際磨練專案工作現場的未知與變動。師長串連資源、將學生帶進合適的場域中,學習的火花十分仰賴自主探索。「我們稱這種叫『體感記憶』,你的身體會感受到那份辛苦,在辛苦之後,你的身體就會記得那種很辛苦可是很興奮的感覺。」Leslie 相信,這些脫離網路和遠端的經驗,會給予身體創造許多難以言述的深刻記憶,看似繞一大圈地出遠門認識他國議題,實則都在支持學生們向外探索更多,也往內對自己及生活所在認識更多。嘗試理解、試探自身極限與侷限,即是為未來做準備的創意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