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對決!疫情蔓延下的產業 AI 化策略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重塑商業世界,市場遊戲規則大洗牌,面對具有數位基因的科技公司強勢崛起,全球傳統產業巨頭同樣急起直追。然而,人工智慧不僅是新舊產業之爭,更是國與國之間頭角崢嶸的決勝點,過去這場全球 AI 的競技場上異軍突起的中國,在武漢疫情肆虐全球之際,下一步的戰略是什麼,絕對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奠基於「數位核心」 改寫數百年市場規則

從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20 世紀的自動化革命,到 21 世紀全球掀起人工智慧熱潮,隨著演算法的不斷演進,跨越了過去產業間的框架限制,也改變數百年來的市場遊戲規則。

現在的銀行,例如,沒有銀行專員給予理財建議,申請貸款也沒有層層人工審核,那會是什麼樣的場景?中國的螞蟻金服自 2014 年成立以來,已經服務超過了 10 億消費者,業務範圍包含消費貸款、貨幣市場基金、財富管理、健康保險、信用評級服務等。

數據顯示螞蟻金服的顧客數量是美國最大銀行的 10 倍,員工數量卻不到其 1/10。這也早就成為數位金融的經典個案,更是許多全球傳統銀行、金融機構難以追趕的目標與巨大挑戰。螞蟻金服在創立之初,即以數位為核心來營運並且提供服務,在整個過程中大幅減少人力的介入,一切都是由人工智慧來驅動,從智能客服、交易風險管控、理財消息推送到店家行銷、車險圖像定損、投資標的推薦等。

這類以人工智慧驅動的公司,前期還是需要由管理者和工程師來設計人工智慧以及讓演算法運作的軟體,但是在這之後,演算法就可以透過數位自動化,或是外部供應商的生態系統自行創造價值。例如人工智慧在 Google 上每天進行百萬次的廣告競價、在 YouTube 推薦影片、在螞蟻金服審核貸款人的借貸資格。

領導數位轉型 AI 的影響絕不可輕忽

數位網路和演算法融入企業營運,在各個產業開始發揮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這樣的變化不僅是科技公司,傳統企業為了因應新的競爭者,也紛紛導入人工智慧尋求生存。因為他們發現,若是再不尋求轉型,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柯達或是諾基亞。

對此,哈佛商學院教授馬可.顏西提(Marco Iansiti)、卡林.拉哈尼(Karim R. Lakhani)指出,不論是領導具有數位基因的新創企業,或是帶領傳統企業轉型,了解人工智慧對營運、策略和商業競爭的革命性影響,是絕對不可輕忽的關鍵。

集權文化下的數據 更適合做 AI?

國際科技研究機構 CB Insights 最近發布 2020 年度人工智慧新創企業排行榜「AI 100」,當中挑選了全球 100 家最具潛力的人工智慧企業,涵蓋全球13個國家,包含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瑞典、智利等,其中中國有 6 家企業入選。從這份榜單不難看出來,世界各國正在積極佈署人工智慧,中國也不例外,入選的 6 家企業涵蓋了企業智慧服務、智慧製造、自動駕駛、機器人、教育等多元領域。

其實不只是 AI 新創展現出強大的企圖心,中國政府早在五年前提出的「十三五計畫」中就將人工智慧發展列為國家級重點發展項目,更誓言成為全球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為了達到目標,中國首批發展人工智慧的企業(中國先鋒企業),在相關的技術、數據、流程上投入大量的資源,甚至超越美國和歐洲地區。的確,這樣的投入為中國企業帶來業務上的改變,尤其在擁有7億智慧型手機用戶的基礎下,促成了人工智慧多元的應用場景。

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似乎也跟長久以來中央統治的悠久歷史有關。這波人工智慧技術與數據脫不了關係,一般而言,數據越多、人工智慧的準確度越高。根據 2018 年波士頓諮詢公司對全球人工智慧商業策略的調查發現,高達 78% 的中國企業已經整合公司並設立數據庫遠高於歐洲和美國的 37% 和 43% ;83% 的企業已集中管理所有數據與資料,而歐洲跟美國則分別只有39% 和40%。

若從台灣企業的經驗來看,無論是原本就會蒐集各種數據流程的科技公司,或是嚴格控管製程的大型傳統產業,光是整合企業內部數據、制定資料管理制度就至少必須花上二到三年。

創造價值 VS. 降低成本?

不可否認,中國在數據蒐集與應用上與其他國家有不同的結構與場景,但在這三、四來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下,再加上武漢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國不只在AI技術、能力和人才面臨瓶頸,如何在遊戲規則遽變的全球市場中站穩腳步,更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另外一個問題是,長期做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企業,AI發展腳步雖然看似超前,但是究竟用AI來做什麼,卻也和其他國家不同。在同樣一份調查中,有 80% 的美國和歐洲企業將提高收入視為人工智慧的主要價值,但只有 65% 的中國企業認同。

相對地,中國更專注於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則往往意味著會減少大量人力。也因此,中國企業對於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失業潮更感擔憂,有 68% 認為人工智慧會減少員工的規模,但在歐洲和美國,分別只有 32% 和 50% 的先鋒企業為此感到擔心。這樣的結果也不難想像:對於以「維穩」為前提的中國而言,失業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的確會牽動社會敏感神經。

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決心,讓全球政府和企業大為警惕,畢竟中國市場規模和政府統治型態,多年來一直讓全球又愛又懼。而在中美貿易戰後再加上武漢肺炎疫情,在疫情見證全球化威力的同時,全球市場卻從「短鏈」被迫快速進入「斷鏈」,中國的AI策略會有哪些改變?能夠藉此機會調整體質或因此一蹶不振?與中國關係緊密的台灣產業,應該更密切關注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