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駕到飛行,探索智慧移動的多種可能

2025 CES:智慧交通的顛覆性創新

在2025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5)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一席演講宣布,「自駕車革命已經來臨」,同時也展示了公司以CUDA AV(自駕車平台)、汽車運算技術,及全新 RTX 50 系列顯示卡為基礎的未來布局。除了將攜手 Toyota 等全球頂尖汽車企業,透過搭載 NVIDIA Orin 晶片與 DriveOS 作業系統,開啟無人駕駛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新時代。更推出三款專為開發自駕車的電腦,一台用於訓練人工智慧模型,另一台測試駕駛並產生合成數據,第三台用來當作汽車中的超級電腦,並將與包括Waymo、特斯拉、比亞迪等汽車公司合作。

但是,智慧交通的未來並不局限於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能源消耗,或更舒適的乘車體驗。而飛行汽車的出現正是一場思維與技術的雙重革命,重新定義了移動的意義:如何在空間中最大化利用資源?如何改變人與交通工具之間的交互模式?如何為人類帶來真正自由的移動體驗?  

從科幻到現實:飛行汽車的夢想與實現

英國飛行車新創 Bellwether,創辦人陳坤揚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原本只是團隊成員的畢業製作,卻在疫情及一連串的機運下,成立了公司。他們的飛行車不僅在杜拜試飛成功,同時受到多家歐洲企業的關注與支持,目前更在台南設立分公司尋求更多航太專業人才,也即將在3月於台灣公開發表,向國人展示其最新的飛行汽車成果。

陳坤揚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打造玩具,並沈浸在機器跟人機交互介面的關聯性與互動中。在看過許多科幻片後,不免開始思考,假使有一天,車子跳脫二維度的空間,進到三維度的使用情境中,是否人類可以擁有更大的自由,並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在皇家藝術學院(RCA)攻讀研究所期間,陳坤揚是學院正式更名為「 Intelligent Mobility」的首屆學生。他回憶,最初對這個新名詞感到陌生,後來才發現 Mobility 所涵蓋的範圍更廣,他可以更全心投入飛行汽車研究而不被干擾。

對於許多申請皇家藝術學院 (RCA) 的學生,有許多是衝著傳統的交通工具設計而來,如火車、飛機,以及飛機的內裝設計等,而皇家藝術學院向來是交通工具設計的領導者,其研究不僅停留在設計一輛更受歡迎的汽車,或探討如何讓車子更省油、跑得更快等,更關注的是整個交通設計的深層理念。

陳坤揚說,以往的交通工具設計偏重於汽車和摩托車等常見的交通工具,對於飛機、火箭、太空梭或潛水艇這些較少接觸到的領域則涉獵不多。而改為「智慧移動」後,才意識到設計的範疇更廣,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想要研究的方向。但也更不容易,因為當你有更多的自由去探討事物時,更必須深入探討移動這件事,包括移動的方式、帶來的感受等,且因為是Intelligent mobility,意味著任何的移動都需要與智慧相連。

智慧移動:探索更自由的未來  

陳坤揚指出,「智慧」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涵蓋了無數可能性,但「移動」卻有其具體且明確的意涵——任何形式的移動方式,都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他認為,智慧移動的核心在於結合創意與技術,既能觸及最前沿的問題,也能將概念化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就需要具備「T 型人才」的能力:在廣泛領域涉獵的同時,專注於一個核心技術的深耕。

Bellwether 將自己的包覆式飛行載具定義為新的交通載具類型 Volar,陳坤揚解釋,因為大家所說的 Flying Cars 中的 Cars,定義極為明確,必須要有車輪且能在路上跑。但如果要兩者兼具的話,必須精算需要花費的能源和路線,過於複雜的情境也會增加運輸風險。因此,必須以價值主張為核心,重新打造飛行車的概念。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傳統產業或是台灣真正可以帶給我們的價值是什麼?」陳坤揚說,或許不應該將自己定位為傳統角色中的供應商或設備商,而是應該思考可以幫助大家什麼,或是未來的台灣人可以做什麼?他提到,公司有一句格言:「Disrupt to inspire。」也就是期許團隊能打破框架,並為了更重要的事情激發潛力與靈感,找到新的概念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