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第四季總是檢討今年成果並規劃明年重點工作的時刻,很忙碌,但也格外充實。
與以往較大的不同是,今年我們開了多場閉門專家會議,收穫非常豐碩。同時發現無論是企業內部或針對特定主題,這種小型、邀請制且不對外公開的會議型態,往往可以得到許多隱藏在冰山底下的真實狀況,對於釐清脈絡與因果關係極有幫助。
不過,舉辦成效良好的專家會議,關鍵並不在於邀請最厲害的專家。特別是,AI 相關議題面向太多,需要跨領域對話;但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與角度差異極大,唯有建立有效轉譯、對話以及促成共識的機制,才能夠產出優質且可執行的結論。
如同本會詹婷怡董事長在文章中所提到,全球 AI 治理將採「倫理・制度・協作」的結構與模式,一步步從理念走向行動,從國內規範走向全球互信。可信任的對話機制,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 AI 應用與商業模式正在快速變化、探索各種可能性的此刻,有價值的對話與經驗分享,也是企業有效學習的捷徑。例如,只要看過台灣媒體相關報導,幾乎沒有例外,都指出「智慧製造」是台灣獨特的核心價值。然而,智慧製造涵蓋這麼多不同產業,就算相同產業也有不同的產線、營運重點與不同的資源,沒有任何一種 AI 模型或軟體系統有可能解決如此異質化的場景。
從今年 4 月底公布的《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中,明白看出「知道,但是做不到」是許多製造業、尤其中小企業的 AI 焦慮所在。因此從 5 月開始,半年內我們舉辦了六場分享和論壇活動,逐步蒐集不同業者的需求,同時盤點新創企業所累積的經驗與能量。
已報名本月底技術論壇的朋友們,不妨先回顧我們所整理的《製造業導入 AI 現況觀察》以及下載《製造業 AI 準備度調查》結果;若無法前來現場,除了可以線上參與,也請期待之後的完整報導。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