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在大學與研究所時代,因為深深著迷於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便投入許多時間研究瓊瑤小說與戲劇(建構台灣幾個世代女性的愛情觀)、美國電影奧斯卡獎得獎影片(全球大眾文化的代表),還分析台灣華語流行歌曲的性別差異(台灣兩性互動模式藉此影響整個華文世界)。在這些大量閱讀與分析的同時,也學到了「覺察是改變的開始」這句話。
覺察(awareness)和知道(knowing)表面上看起來類似,但在認知層次上是不同的。例如可以說「我知道巴黎是法國首都」、「我知道每週要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
也就是說,知道偏向於認知層面的理解,涉及的是資訊、事實和數據。它通常較為客觀,可以透過學習、閱讀或記憶來獲得。不過由於跟自身的關聯性不強,通常也較容易忘記。
而覺察則更強調「即時的存在感」與「身心的體驗」,例如不只知道「我現在很緊張」,還能在當下感覺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並意識到緊張對於自身行為的影響。
覺察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全面的體驗。不僅包含知道,還涉及對事實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覺察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需要專注於當下的情境,並連結內在的感受和外在的資訊。也由於覺察與個人的情境、感受密切相連,所以往往能影響人產生改變的動機,並促成行動。
會忽然想到這些,因為最近有朋友詢問:為什麼曾經上了不少 AI 課程,上過就忘,到現在還是不知道該怎麼用?這該怎麼辦?
稍微套用一下覺察和知道的差異,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不是嗎?
相同的,如果沒有真正著手找資料、整理資料、清洗資料……,很難理解為什麼打造產業的數據治理平台如此重要,卻又如此困難。本期電子報繼續訪問台生科總經理吳漢章,分享台灣第一家公私協力經營的健康數據應用企業,為何採 PPP 方式合作、希望能夠讓台灣的 AI 環境產生哪些改變?
從 8 月份開始,基金會的研究調查部門積極展開 AI 治理框架、AI 韌性,以及可信任 AI 生態系相關研究。9 月 23 日將在 TWIGF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年會中,主理「探討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建構臺灣的AI治理框架」工作坊,和大家分享重要的觀察與成果,邀請各位一起參與這場重要會議。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