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兩種不同資料治理路徑可以看出,一個具公信力的諮詢單位是不可或缺的。唯有透過良好的對話機制,讓相關數據獲得社會共識與公信力認證,才能實現醫療數據治理的落地。
既然可信任與資料治理是台灣智慧醫療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不僅能完成智慧醫療落地的最後一哩路,也是台灣與國際智慧醫療接軌的重要關鍵。那麼,究竟應該要如何著手?
首先,建構一個穩固且具公信力的數據治理框架是不可或缺的。台智雲總經理、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公司(簡稱台生科)總經理吳漢章耕耘數據治理超過20年,他指出,早在2018年左右,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就曾召集委員會,討論數據利用議題,包括是否訂立專法、比照「美國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 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去識別化標準等。由於台灣法系與歐美存在根本差異,最終共識仍回到較符合台灣人情文化的「知情同意」原則。
吳漢章表示,目前健康資料治理主要有兩種路徑:
1.個人授權資料庫:
2015年由美國衛生研究院(NIH)推動的人體基因資料庫「All of US」計畫,採取民眾「知情同意」方式,目標是蒐集100萬人的健康數據,迄今已達86.6萬民眾。其資料使用採三種授權等級(公開、註冊、控管)開放公眾利用。
華碩團隊在2018年後,參酌「All of US」做法,在健保署支持下,與健康存摺合作試行建立「Databank」,透過手機APP實現個人健康大數據的授權應用,採用全面電子化方式,讓民眾能參與、捐助並控管個人資料。同時,華碩也試著套用歐盟嚴謹的GDPR規範,並參酌歐盟「Horizon 2020」轄下的「歐盟PULSE計畫」在基隆市進行百人研究案,協助民眾開通健康存摺,實踐完整知情同意流程,結果顯示72%民眾認為對健康管理有幫助。
2. 醫療病例共享資料庫:
以醫院為主體的真實世界數據(RWE)解決方案提供者,如2013年成立的TriNetX公司。此方式透過醫院取得民眾同意後,使用包括電子病歷、保險理賠等真實數據,透過更多的樣本、更多樣化的人群和更長的追蹤時間,全面反映自然病程和治療效果。
吳漢章指出, TriNetX是源自歐盟2011年至2016年實行的「EHR4CR計畫」,這個計畫透過平台改進以病患為中心的試驗設計,讓歐洲藥廠能合法合規利用醫院數據。2023年TriNetX併購Clinerion,整合歐美系統成為全球統一的服務網絡。在此商業模式下,醫院不僅無需投資資訊系統,還能從中獲得收益,藥廠則支付查詢費用。
資料不離院、匿名化處理、符合多項國際法規(GDPR、HIPAA、ISO 27001等),並可設定回饋給資料提供者(醫院),是其主要優勢。儘管如此,吳漢章坦言,將此服務引入台灣時,仍因適法性疑慮,醫院導入意願不高,普遍都希望監管單位能出具同意證明。
從兩種不同資料治理路徑可以看出,一個具公信力的諮詢單位是不可或缺的。唯有透過良好的對話機制,讓相關數據獲得社會共識與公信力認證,才能實現醫療數據治理的落地。
公私協力,實踐可信任智慧醫療基礎
吳漢章指出,醫療數據在台灣社會中,必然帶有其「公益性」。尤其台灣以公立醫院和全民健保為醫療體系主體,數據運用絕不能脫離公眾利益的考量。這也是華碩集團與國衛院攜手,以初期資本額1億台幣的PPP(公私協力)合作模式,成立台灣第一家健康數據應用企業、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關鍵原因。
吳漢章強調,選擇PPP模式是多年實踐後的深刻體悟,「如果不是透過公私合營,很難推動,」 他指出,商業公司在處理具高度敏感性與公益性的醫療數據時,難免會遇到「正當性」的質疑。而公私協力(PPP)模式,正可以彌補商業公司在處理醫療數據時所面臨的質疑,整合政府的公信力與民間的技術活力,為建立一個高效、合規、可信賴的數據協作環境提供了最佳路徑。
以「數據活水池」驅動醫療產業發展
因此,以PPP為核心的全新商業架構,台生科的使命是要打造一個高效、合規、可信賴的數據協作環境(Trusted Research Environment, TRE)。他認為,這個環境一旦建成,將會藉此活化、帶動整個台灣生醫產業創新。從新藥開發、醫材創新到精準健康管理,都能在這個「數據活水池」中,找到源源不絕的動能。
台灣在智慧醫療的發展上擁有獨特優勢,但要佈署落地並帶動產業創新,決勝關鍵並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如何建立一個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安心、放心的「信任」機制。數據治理作為信任的起點,需要更完善的法規、更透明的流程和更廣泛的民眾參與。
展望未來,台灣智慧醫療的核心挑戰將聚焦在三個面向:首先是法規與治理的成熟度,必須有明確的制度來確保合規與倫理;其次是公私協力的有效性,透過 PPP 機制確立多方信任基礎;最後是國際接軌的能力,讓台灣的治理模式與國際標準對話,進而拓展跨境合作與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