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下的變與不變:金融、製造業的關鍵因素

AI 浪潮下的變與不變:金融、製造業的挑戰與機會
知勢電子報 | 2025.09.21

各位朋友們好:

可能有些朋友們注意到了,這幾期電子報中一直都有「數據」這個主題。的確,無論從國家主權 AI、垂直產業領域知識,或是企業導入 AI 的不同面向來看,數據都是無可取代的關鍵基礎。

上週應《商業周刊》邀請參加一場論壇,在我前面的講者簡立峰博士,開宗明義點出現況: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數據,因為 AI 的世界將由數據所構成,但台灣似乎仍把重點放在算力。在他的新書《台灣 AI 大未來》裡也寫到,數據是 AI 模型的運作基礎,因此企業導入 AI 的前提,就是要先進行資料工程。

對照基金會這幾年進行的多項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從 2019 年至今,毫無例外,「資料不足」始終是企業導入 AI 的最主要關卡。即便將場景擴大到整個台灣,主權 AI 的最大障礙,依然是繁體中文數據不足。

再看一下美國 AI 科技七大巨頭,為什麼能夠遙遙領先?其中有個再有錢都沒辦法買到的資源:大量數據,只有如 Google、微軟這類雲端業者和網路巨擘才能擁有這麼龐大的資料庫。所以,這也造成了生成式 AI 訓練的內容有九成以英語為主,AI 發展高度集中;此刻也已經看到,AI 導致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正在快速影響全世界的未來。

在生成式 AI 攪亂全球將近三年之後,在瘋狂追逐技術發展追到感覺厭世的此刻,翻出 2022 年出版的《資料煉金術》重新閱讀(沒錯,當時還沒有 ChatGPT)。其中有句話乍看可能覺得奇怪,作者認為,「科技正從根本上顛覆與重塑我們的生活……但事實上,我們確實活在一個創新相對較少的時代。」

麥爾荀伯格和蘭姆格兩位作者舉經濟學家熊彼德所在的年代為例。熊彼德在 1883 年出生、1950 年過世,那段時間,老式廁所改建成現代廁所,衛生得到大幅改善。遠洋客輪、火車和自行車,還有汽車、電話、收音機與電影也出現了。在醫學方面,X 光機、抗生素,還有心電圖的發明,掀起醫學革命。別忘了,電腦跟核能同樣已經在人類社會中隆重登場。

作者們所在意的是,雖然技術創新看似居高不下,但是生產力卻節節下滑。而生產力才是真正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這同時回應了微軟執行長納德拉所說的,若沒有創造出實質經濟成長率、若只有大科技公司因 AI 受益,那 AI 的發展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還好,台灣的 AI 應用雖然起步有點慢,但仍然有不少企業看到 AI 的優點與缺點,並有許多值得其他企業學習之處。本週電子報分享幾家重要企業在智慧製造智慧金融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本期目錄

製造業 觀點

台灣智慧製造關鍵字:人才、流程、跨部門協作

在當前的全球產業業競爭中,數位轉型與AI浪潮是生存永續必須面對的議題,而川普的關稅與匯率起伏,更是製造業無法迴避的壓力。對於製造業而言,從這兩年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軍備競賽、是關於人才、組織文化與企業治理的深度變革,更是嚴苛的生存之戰。

閱讀更多
金融業 觀點

生成式 AI 加速金融業變革 信任依舊是最大挑戰

在台灣談到 AI 導入時,金融業往往是最先被提及的產業。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金融業「資源相對充足」,更關鍵的原因在於:金融業受到最嚴格的法律與監管要求,因此在資料管理上相對完整、規範。也正因如此,金融業雖具備 AI 發展的優勢,卻同時承擔了更高標準的挑戰。

閱讀更多
數位健康治理 觀點

從智慧國家公民觀點探討數位健康治理──醫療與健康的創新生態系與雙向增益(1)

近年來,遠距醫療結合智慧醫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臨床與醫療產業的格局,醫療體系的數位轉型正在重塑醫療模式與價值。也就是說,大健康是更廣泛的數位健康體系,它不僅提供經濟上的保障,更能透過各種功能,幫助民眾更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閱讀更多
人機協作 活動

從 RPA 到 AI Agent:打造品質監控的人機協作新時代

品質控管難?產能排程亂?交期壓力爆表?AI CAFÉ 北區專場重磅登場,這次我們聚焦製造現場的真實挑戰,以 RPA 與 AI Agent 的整合應用,從異常預警、判斷邏輯模組化,到動態決策與品質監控,提供可以落地的智慧工廠解方。現場邀請實戰團隊分享導入經驗,無論你是企業工程師、品質主管,還是企業轉型決策者,都能在這場活動中找到切入點!

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