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們好:
長大之後回頭看,才發現過去台灣鄉下的長輩,對於「文字」有種無以名之的尊重。
例如,小時候家裡沒有書桌,但寫功課之前被要求一定要先把飯桌擦乾淨,不能有殘餘的油漬、醬料,以免弄髒書本和作業簿;報紙掉到地上,非但不准踩,還必須立刻撿起來、摺整齊,好好放回桌上。如果敢隨意撕壞書本或上頭有寫字的紙,在有些家裡可是要討一頓好打的。
或許,因為文字和紙張是過去主要的知識載體,這是尊重知識的一種體現。
還記得上小學前,有次趴在報紙上看一則火災新聞,內容大概是消防隊員進入火場誤以為假模特兒是真人,嚇了一大跳,我忍不住笑了出來。長輩在旁看到嘖嘖稱奇,覺得這麼小就能讀報紙,「而且沒有注音」,「長大之後一定是女狀元啊!」那瞬間,我也以為自己好像不小心知道了什麼「天機」,或開啟了某個神祕藏寶室的門。
這種對知識的敬重,對不少長輩有深遠影響,甚至還延伸到對AI的態度。
最近跟幾位企業接班人聊天。一位二代說,他將近八十歲的父親非常好學,認為每天努力跟 ChatGPT 聊天就是「學 AI」。而且愈聊愈起勁,非但大小事都要「請教」AI,還把 AI 給的答案奉為圭臬。例如,看醫生時拿出 AI 的答案質疑醫生:「真的是這樣嗎?你確定?可是 AI 不是這麼說的。」
旁邊另一位朋友狂點頭:「真的真的,我家的創辦人也是這樣。」他們的公司考慮是否要進行數位轉型,雖然找來專家評估之後,認為現有方案不妥,但創辦人還是很有把握:「AI 都說可以了,難道你比電腦聰明?」
生成式 AI 的幻覺、風險,在很多人心中彷彿是遙不可及的議題;也有人以為,反正一定會有電腦專家解決。隨著政府大力推動百工百業用 AI、Agentic AI 逐漸普及,從數據、模型到資訊架構的韌性等問題,影響範圍與嚴重程度將會快速擴大,恐怕是此刻就必須嚴肅以對的問題。
本週電子報持續分享智慧製造面對的真實問題:一是如何因應產品少量多樣的挑戰?一是如何找出 AI 在企業的真正的價值。同時,也特別分享大成集團導入 AI 的經驗分享。
從農畜產品起家,60 多年發展出從食材到通路一條龍的競爭優勢,大成集團是台灣農畜產品的領導品牌,經過疫情期間至今的轉型,如今也藉由 AIoT 的應用,數位化與 AI 化畢其功於一役,串起農糧食材供應鏈數位平台。2020 年曾和現任總經理韓芳豪討論過導入 AI 的各種可能性,五年後已卓然有成。其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寶貴經驗,以及如何與營運策略結合的思考,很值得提供不同產業參考。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